蜀锦人家_作者:桩桩(189)

2016-10-30 桩桩

  杨澄玉眨巴着眼道:“这得问我爹。”

  众人哄堂大笑。

  “臭小子,回去照顾弟弟们去,起什么哄!”杨静山笑骂了句,眼里掩饰不住对儿子的喜爱。

  杨二老爷坐在兄长身边。见他须发皆白,脸上皱纹如褶子般。再看大郎杨静山,髭须修剪得整整齐齐,姆指间戴着一枚白玉扳指。风度翩翩,正值壮年。大侄子只比自己小十岁。大侄孙过不了几年就醒事了。杨家嫡长房一代传一代,代代都有能继承家业的人才。如今还是长房的杨二老爷,再过一代,就成了二房的杨老爷。他想起了晟郎君的话,对家主的期待,对权势的炽热终于淹没了他的理智。

  “……宫里头传出来一道酿酒方子。龙虎山仙长亲自为圣上配的。qiáng身健体返老还童,小弟买了几坛。回头给您送来。”

  没有人不渴望年轻。杨大老爷远远看了眼低头陪坐在末座的柳姨娘,点了点头。

  杨二老爷夹杂在喧嚣声里的话语仍被杨静渊听到了。他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药酒qiáng身健体,他相信。除非父亲和他师傅一样,常年修行,以气补身。能老当益壮就不错了。返老还童他是不信的。

  他并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宴席过后,夜已深了。二房三房相继告辞离开。杨大老爷被大儿子扶着,借着酒意说道:“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大郎,三郎快成家了,是大男人了。你好好教教他生意经,叫三郎和二郎成你的左膀右臂。三郎,三郎人呢?!”

  ★、第124章怎么办

  这时,杨静渊正站在回廊外听香油回禀。季英英只是受了凉,杨静渊就放心了。他听到父亲叫自己,匆匆回了大厅。

  杨大老爷一把扭住他的脸揉:“爹的三郎小乖乖要娶媳妇了!”

  满屋子的人都听傻了,qiáng忍着不敢笑出声来。

  杨静渊满额黑线扶住了他的手:“爹,您醉了,早些歇着吧。”

  杨石氏看着外面纷扬的雪花,上前道:“老爷,夜里风寒,吃过热酒最怕伤风。妾身给你收拾屋子,就在正房歇了吧。”

  杨大老爷摆手:“这里歇不习惯。绿盈你过来!与我一道回去!”

  柳姨娘的脸臊得通红,头埋到了胸口不敢抬起来,走过去扶住了他。

  “好,就依老爷。”杨石氏抿嘴笑道,“暖轿来了吗?小心服侍老爷回去,轿帘捂紧了,别透了风。”

  杨静渊和柳姨娘扶着杨大老爷上了轿。柳姨娘声如蚊蚋:“侍侯太太去。老爷这有我。”杨静渊松了手,默默地目送着柳姨娘陪着暖轿离开。

  他转过身,两位兄长与嫂嫂,带着侄儿侄女围在嫡母身边。瞬间他觉得远去的柳姨娘和父亲是一体的。嫡母与兄长嫂子们是一体的。唯有站在廊下的自己,是孤单的一个人。不,他不会是一个人,再过几个月,他还有她。杨静渊脸上露出笑容,上前向朝杨石氏道谢:“今天辛苦母亲了。”

  “我的儿终于长大成人要成亲了。母亲不辛苦。早点回去歇了。”杨石氏笑着拍了拍他的手,感慨万千。

  大郎与二郎也携妻带子告辞而去。

  热闹与喧嚣渐被寒风chuī散。正堂灯火通明,越发显得孤寂。

  杨石氏站在门口,望着飘落的雪花静默着。

  雪青抱着狐皮披风给她披好,将一个镶银镂雕的暖炉放进了她手里,温言劝道:“太太,门口风大,当心冻着。”

  杨石氏没有说话。

  陈嬷嬷给雪青使了个眼色,让她退下。亲自上前劝道:“太太,回屋吧。”

  杨石氏深深吸了口气道:“我心里有数。”

  陈嬷嬷没有再劝,陪着她站着。

  “三郎比大郎小近二十岁,比二郎小十几岁。眼瞅着大郎二郎成家生子。我的二娘也远嫁到了长安。好在有三郎在我身边。小时候粉雕玉琢似的,打心眼里就惹人疼。转眼三郎也要成亲了。”杨石氏突然感叹出声。

  陈嬷嬷附和道:“三郎君孝顺,娶了媳妇也不会忘了太太的养育之恩。”

  “老爷太疼爱他了。胜过疼爱大郎和二郎。”

  陈嬷嬷知晓是大老爷酒醉后的话惹得太太不高兴了。再养在膝下,也不是自己的亲骨ròu。她温言劝道:“皇帝疼长子,百姓爱幺儿。民间俚语就这么讲的。老爷再疼三郎君,他也是个庶子。老爷心里明白着呢。太太莫要多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