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既知道,又何必bī他至此。”
满是疲惫的声音从消瘦的身影处传来,帝梓元推开乾元殿大门,再也没有回头。
帝梓元的身影消失在逆光下,嘉宁帝失了所有力气,脸色惨白吐出一口鲜血朝王座上倒去。
“陛下!召苏太医进宫!”赵福从窗外跃进,看着昏倒的嘉宁帝,面露恐慌,急忙唤道。
是夜,被苏太医救回来的嘉宁帝半躺在乾坤殿的软榻上,他一米远处跪着风尘仆仆从西北赶回来的禁宫暗卫。
暗卫自半个时辰前入宫禀告,却始终未听到天子开口询问。
直到赵福端着汤药入殿,嘉宁帝嘶哑的声音才响起,“说,结果如何?”
暗卫低垂着眼,不敢看嘉宁帝的表qíng,“陛下,臣率五百侍卫遍寻北河下游诸城,都没有殿下的下落。”
这话已经是说得委婉了,实诚话应该是太子韩烨早已埋入河底、尸骨无存才对。
软榻上重重的咳嗽声响起,一声急过一声,赵福急忙上前帮嘉宁帝托背顺气,“陛下,您宽着心,这不是还没找到吗?殿下他……”
“下去吧。”嘉宁帝朝暗卫摆摆手,待暗卫走出,他苍白的脸上愈加疲惫,叹了口气,满是悲凉。
“朕这个儿子啊,朕把他教得太好了,到头来他一身计谋满腔谋划全用在了朕身上。他没有给自己留退路,也没有给朕留退路,朕和帝梓元都被他套在了这座皇城里。”
“陛下。”赵福眼底泛红,却不知如何去劝,没有人比他更明白太子韩烨对嘉宁帝的意义。
“只是不知道他用命换来的两家太平,又能持续多久。赵福,替朕拟旨吧。”
帝梓元入宫见皇的事不算秘密,嘉宁帝昏倒在乾元殿急招太医院院正入宫的事却被瞒了下来。
三日后,久居乾坤殿养病的嘉宁帝颁下一道圣旨,立第十三子韩云为储君,右相为太子太傅,靖安侯君帝梓元为摄政王,统率百官,摄政监国。
这道圣旨后,嘉宁帝还特别拟了一道旨昭告天下,言前状元郎温朔乃帝家嫡子帝烬言,从此不必再居侍郎府,回归帝姓。
至于嘉宁帝,称自己年事已高,重病缠身,故退居西郊别院,不再理朝政之事。
这几道圣旨一道连着一道,轰炸得百官应接不暇,但总算理明白了两个理儿,一是大靖后继有人,储君位上总算有人了,二是这韩家江山往后数十年,怕是要由帝家当家做主了。
自此,大靖朝堂翻天覆地,顺明白了路的满朝文武在圣旨颁下的第二日,cháo水一般的涌进了靖安侯府。
这倒不怪他们墙头糙,嘉宁帝眼见着日薄西山,小太子将将三岁,谁又知道如今这位在摄政王位上坐得尚还舒坦的靖安侯君将来的打算呢?
毕竟帝家尚还有一位嫡子在世,将来大靖江山姓哪家,还真是说不准的事儿。
这一次,帝梓元没有像一年半前帝家恢复侯位时闭门谢客,她大开靖安侯府,受众臣叩拜,更是广邀城中三王五侯入府而宴,善权之术毫不逊于嘉宁帝,直令一众朝官跌破了眼,不过半月,帝家在朝堂之势犹若星火燎原,凡摄政王令,在朝堂上已当于皇令。
自此,大靖权力jiāo迭,正式进入了帝梓元的时代。
与此同时,西北偏隅一城内,昏睡了数月的人堪堪睁开了眼。
第五十二章
“我以为你回京之日,就是帝家入主皇宫之时,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靖安侯府,后院假山石亭里,洛铭西摇着蒲扇躺在美人榻里纳凉,一双凤眼半眯半阖,晋衣锦带,极尽风流。
混迹京城两年,洛铭西“智绝无双、艳冠帝都”的名头早已盖过了一众王侯世子,洛家掌晋南十万大军,他在朝中日居高位,又未成亲,成了人人哄抢的香馍馍。连风头正盛的新晋帝家嫡子帝烬言也难以分薄他半分风采,洛铭西如今在京城的名号,怕是只有当年的太子韩烨能越过几分。
帝梓元懒懒靠在凉亭内的石椅上,正擦拭着一把软剑,她闻言朝洛铭西投了个颇为不屑的眼神,回得吊儿郎当,“嘉宁帝还活生生地杵在宫里头呢,我现在去拿帝位,怕是他拼着最后几口气也不会让帝家好过,你当拱卫京城的八方诸王和五侯是摆设不成?”
洛铭西听着她唠嗑,也不打断,只朝她扬扬下巴,示意她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