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庭筠自然不愿意逞那口舌之事,笑道:“我初来乍到,又有孝在身,平日里也不大出门,倒没看出什么来。”
“是吗?”王夫人挑眉一笑:“听说陌将军的外室跟着你在学规矩?”语气中带着些许的不屑。
傅庭筠愣住。
王夫人已道:“你虽然和赵总旗订了亲,可毕竟是未出阁的姑娘,她一个外室,以色侍人之辈,在你这里进进出出,纵然别人知道她是在跟着你学规矩,难免也会在心里嘀咕几声:一个狐媚之人,不知道能跟着那未出阁的姑娘学些什么?有些事,你要仔细想想才是。”话说到最后,已有些语重心长的味道,“陌将军虽然和你们家有旧,可有时候,这日子还得自己过才是!”
一席话说得傅庭筠冷汗淋漓。
第82章 开战
王夫人见傅庭筠脸色发白额头直冒冷汗,想着她一个小姑娘家,身边也没个能规劝的长辈,心中不免有些不忍,放缓了语气:“虽说妇人之所贵者,柔也。可也要知礼义,辩是非,不可一味地忍让求全,反而坏了名声。我看你是个懂事的孩子,这才不顾jiāoqíng尚浅,说这些肺腑之言。你要是觉得我的话还有些道理,不妨仔细思量思量;如若觉得我不明内qíng,言辞过激,不妨当作长辈的唠叨,听听也就算了……”
“不,不,不,”傅庭筠忙道,“夫人字字珠玑,振聋发聩,是我糊涂,做事轻率。”说着,起身朝着王夫人深深地福了一福,“多谢夫人教我,大恩大德,没齿难忘!”态度恭顺,语气诚挚。
王夫人不由微微颌首,语气越发的柔和了:“你年纪轻,经历的事少,不知道‘三人成虎’的厉害,也不怪你。以后行事谨小慎微些就是了。”又道,“我听说赵总旗的父母也都不在了,你在家里,须事事立个章程出来才行。要知道,居家乃是长久之计,儿女是否能勤俭耕读,家道是否能兴旺发达,男子在外为官,能管多少,全靠内政是否整肃。你要时时谦恭省俭,则福泽悠久。方为长远之道。”
傅庭筠不由肃然起敬,恭声应喏,双手奉茶敬给王夫人。
王夫人眼底露出欣慰的笑容,然后jiāo待傅庭筠:“戚太太是个喜欢说话的,远之则怨,近之则厌,你自己好好把握就是了。至于鲁氏……”她沉吟道,“还是少来往的好。”
傅庭筠一一应是。
王夫人又说了些管家的事。
平心而论,王夫人所言的还不如傅庭筠在家时所学的,只是在家里学的都是写在闺训里的书里,傅庭筠熟记于心却未必就能和一些事联系到一起,听了王夫人的话,她再回头想想,又有一番感受,对王夫人她心里就生出几分感激之qíng来,如弟子般俯首聆听。然后又亲自下厨,留王夫人吃了饭,一直把王夫人送到了大门口才折了回来。
从那以后,傅庭筠牢记王夫人的话,戚太太和鲁氏来家里时,她就借口要给赵凌赶制chūn裳,请她们在厅堂坐下,手里的针线却不丢,说什么也只是随声应和几句,颇有些心不在焉,戚太太渐觉无趣,来的少了些;鲁氏那边虽然颇有微词,却也不能怪傅庭筠要帮赵凌做针线,只能等傅庭筠忙过这一阵再说。
家里一时安宁下来。
傅庭筠松了口气,院门紧闭,每天早上除了告诉阿森读书写字,就是帮赵凌做chūn衫。
眨眼的功夫,到了三月中旬,郑三提议在院子里种两棵树,傅庭筠也觉得好,树刚刚种下没几天,乌云压境,狂风像打着旋的陀螺般地刮过张掖,连羊畜都卷到了半空中,甚至还有人家丢失了孩子,城里哭声震天。
好在傅庭筠这边的屋舍大多都很牢固,隔壁又有经验丰富的家人大声叫嚷着什么“全都躲进屋里”、“把马牵到屋里”、“快关上门”之类的话,郑三在外经历得多,脑子活,也跟着别人收拾东西,除了那两棵树和临chūn忘在院子里的竹马,倒也没有其他的损失。
临chūn找不到竹马了,哇哇大哭。
正在收拾凌乱的院子的郑三轻轻拍了一下他的小脑袋:“能活着就不错了,还哭!”
小家伙已经能满地走了,委屈的抱了阿森的大腿不放。
大家哈哈地笑起来,冲淡了对龙卷风的恐惧。
王夫人很快派了人过来看,见傅庭筠这边已收拾停当了,那位王夫人的贴身的妈妈不住地赞扬傅庭筠治家有方,让傅庭筠很不好意思,不住地道:“多亏了郑三两口子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