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是士兵的武器。
而且只要你的力气足够大,那么就能做出更好用的弓来。所以不存在什么“历史名弓”这种东西。
其实平安是故意这么吐槽的,因为他觉得以赵璨的xingqíng,应该挂一把剑才对。结果赵璨还真一本正经的解释了起来。
他只好将那把弓扔过去,“只要殿下不嫌弃,就挂着吧。”
赵璨低头看了一眼,笑得十分开心,“这是平安你亲手做的弓,自然不会嫌弃。”
平安感觉自己无端被噎了一下。他只好跟赵璨说正事,“对了,我在兵仗局的事qíng办得差不多了。”然后将完整的计划书递给赵璨,“你替我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妥之处。还有……这计划我现在递上去怎么样?”
他在做什么赵璨多少知道一点,但没有cha手的意思。他相信平安是有分寸的。
不过即便如此,看到纸上的内容,赵璨还是有些吃惊。
他跟目前还有些稚嫩,只想着掌握权力的詹璇不同,有过一世几乎登顶的人生,赵璨可以说已经拥有了成熟的治国方略,考虑不问题也更加全面且现实。他更加清楚,平安的这份计划,一旦成功实施会意味着什么。
“现在恐怕不太合适。”他沉吟半晌,才缓缓道。
有时候利国利民的事qíng,也要分执行的时间。现在朝堂上的水那么混,平安想要将这件事彻底做成,就必须不停对各方势力妥协。最后事qíng一定能做成,但他自己还有几分功劳说不好。最重要的是,执行过程中还会出现诸多问题,而这些错误,却又会被归到他的头上去。
现在并不是合适的时机。哪怕借由这场战争也一样。
如果是赵璨自己坐在那个位置上,自然会毫无保留的支持平安,但现在却不能。他抬起头看着平安,又说了一遍,“时机不对。”
他本来以为平安会不高兴。毕竟单从表面上看,现在没什么不合适。因为要打仗,需要足够的军资储备,所以平安的提议一定会被同意。但只看平安在弓箭司做这件事就花费了四五个月,若是整个兵仗局都进行改革,没有一两年功夫是不可能的。甚至触到了某些人的利益,折腾起来,三五年也未必能成。
等到事qíng办成,战争早就结束。那时平安的处境会更加艰难,上面的责难,内部的反对……最后计划难以执行,承担责任的一定不是别人,而是平安。
不曾想平安闻言,却只是一笑,“我也是这么想的。如今的时机看似正好,其实底下危机重重。”
如果平安是兵仗局掌印太监,事qíng就没有那么麻烦了。可他现在只是个监工。要动兵仗局许多人都是绕不过去的。而他来到兵仗局就开始忙,到现在还没有将这边错综复杂的势力理清楚呢。
“那你的意思是?”赵璨有些意外的问。
平安笑了笑,“别的地方我拿不准,但是弓箭司应该没问题。崔掌司年纪大了,拿一份大功劳,足够养老了。”
“战场上最容易缺少的就是箭支。所以我打算让弓箭司在秦州城设立一个分部,专门生产箭支,运送到前线。你觉得如何?”
“妙极!”赵璨忍不住拊掌赞叹,“真难为你是怎么想出这个主意的!”
在看到平安的计划书时,赵璨脑海中也想出了两三个折中的办法,既能够不错过这次战争,又不必那么大规模的改革,最重要的是能让平安获得更多的功劳,铺好晋升之路。到时候再以此为契机,一步一步推进,最终实现整个兵仗局的改革。
然而不管哪一个,跟平安的这个比起来,都要逊色许多。
只是在那边生产弓箭,没有什么特别的工艺和步骤,兵仗局这边自然不会不答应。这个做法对战争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功劳绝不会少。最后也能暗暗契合平安打算将兵仗局拆分重组的目标。
想必这个分部成立起来容易,再要撤掉,恐怕就不行了。
反正西北路经常打仗,从秦州那里运送弓箭,还比京城这边节省大笔路上的消耗,朝廷显然也会很乐意保留的。
最妙的是秦州有铁矿,要在那边铸造箭支,便不必从别的地方运送,直接就地冶铁铸造就可以了。
这样一来,表面上看是将秦州的铁矿从户部的管辖之下分离出来。要知道此前兵仗局使用的铁,都是户部负责转运过来的。但现在既然当地就有,直接划入兵仗局管辖即可。虽说户部不会克扣了兵仗局,但跟别人要和归自己管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