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远了,经过这几年的实验,这些作物的产量都已经适应了各地的气候,产量已经稳定了下来。增产或许暂时达不到,但是推广种植面积却是没有问题的。
就连玉米这种新的外来物种,也已经适应了本土的气候,产量有所增加,可以慢慢的放开种植了。
令人惊喜的是,相比较于水稻小麦这样的作物,玉米对于土地的要求显然没有那么高,许多土地上都能够种出来。虽然产量不高,但已经足够了。
河北和西北边疆一带,因为连年战争,所以人口十分稀少,再加上土地里也很难出庄稼,所以大片大片的土地空置着。
若是这些土地上都能够种上庄稼,那么一大部分的军粮便可以就地解决,而不需要朝廷再从江南等地转运粮食。这一路上的消耗节省下来,也是一笔巨大的数目。
平安虽然一直关注着这件事,但是毕竟还有许多别的事qíng牵扯着他的经历,后来离开了京城,就更顾不上了。所以事qíng完全是张东远在皇帝暗地里的支持下在做。
所以这会儿乍然听到好消息,平安也十分意外,继而跟着开心起来。
听说了这件事之后,他倒是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可以配合着这件事来做,或许会有好效果。
许悠的家乡正在江南。虽然到现在,他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亲人留在那里,但是平安从许悠的生平介绍之中隐隐能够看得出来,许悠对江南还是略有些偏向的。
这也是很正常的,任何人对自己生长的故乡都不可能视若无睹。只不过绝大部分普通人会怀念,而一部分有能力的人会回报。不过许悠显然跟其他人都有些不同。
别人回馈乡里,一定是抱着衣锦还乡的念头,希望能够在乡亲们面前炫耀一番,让大家羡慕。
但许悠并不是,他这么多年来,出去当初为父母丁忧,始终未曾回过江南。但是对于江南的关注却也不少,有什么新的政策时,也会下意识的对这个地方倾斜。
平安初步推断,许悠对于这篇富饶的地方,应该是有一种又爱又恨的qíng绪。
生于斯长于斯,割舍不下也是正常。但是对许悠来说,年幼时那段家境贫寒,甚至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婚姻来换取继续往上走的资源的经历,对于看重脸面和名声的他来说,恐怕不会是什么好的回忆,更不希望被任何人发现和提起。
而这正是平安所需要的。
试想如果现在出现了一项显然是为了江南量身打造,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新东西,许悠怎么可能忍得住不去为江南争取呢?但是因为他自己的私心,东西争取到了之后,他不可能亲自去江南实地考察。
如此一来,执行的过程之中,就免不了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许悠不可能及时发现,任由其扩大,最后导致的结果自然也要由他来承担。
平安想得很清楚,许悠的身份不同常人,不可能一次就将他彻底的扳倒,所以跟他对上之后,势必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在这个过程之中,不断的让许悠犯错,最后小错误累积起来酿成大错,才能够堵住他所有的退路,彻底的将他击倒。
所以这肯定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现在要做的,只不过是一些前期的铺垫。
平安的这个想法,如果不是因为张东远那边有了进展,他还真不敢贸然行动。毕竟其中的风险也很大。
便如平安之前跟齐王说过的那样,江南富庶,除了这里的土地肥沃,乃是鱼米之乡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百姓们几乎家家都养蚕织布。而丝绸的价格又贵,所以江南的百姓,都比别处富裕些。只要每年养上几张蚕,收入便可以抵得过地里一年的收成。
而平安要做的,就是扩大这种模式,由私人养蚕变成官府支持,让江南的蚕桑事业形成规模。
具体的做法,平安觉得后世的“桑基鱼塘”便很值得借鉴,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又能够扩大规模,增加盈利,形成良xing循环。
但是大家都知道,国人总有从众的心理,一件事qíng只要没有限制,看到别人做了得到了好处,其他人又怎么可能不心动?一旦最开始的人获得盈利,其他人眼红了,自然会跟着照办。这样一来,规模越来越大,最后就会难以控制。
江南人口稠密,土地稀少,那些边边角角的地方利用完了之后,自然会有人打上耕地的主意。尤其当地水网稠密,随便将一块良田深挖数米,便是鱼塘。挖出来的泥土垫高四周,便可以种桑养蚕,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