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卫的qíng况,沈宁知道得要比沈则敬多。蒋博文不臣之心,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qíng了。前一世,他投降了上官长治,定有压制上官长治的意思。
只不过,前一世,蒋博文是居于幕后掌权,如今是直接起兵称王。蒋博文执掌权柄的野心,要比前一世更大。
“二十万禁卫军……虎贲军和弓弩军自是要去的。令神策左右军各七万人前去……”
沈则敬是个文官,但是昆州一战之后,他在军事上的天分也显露出来了。兵力的调整分配,他谙熟于心。
“可也。第二批戎服也快赶制出来了。和袁焕、彭瑾等人商定出兵日期之后,粮糙辎重等也当准备妥当了。”
沈华善看了一眼沈宁,最后定论。出兵陇右道一事,算是初步定下来了。
沈宁是知道戎服制作的qíng况的,根据秋梧等人的汇报,第二批戎服也很快下发了。刚才她将这个qíng况告诉了沈华善。
当应南图、沈则思、袁焕、彭瑾四个大将,只要禁卫军成立之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前去陇右道平乱,不禁讶然。
在大永朝廷看来,禁卫军才是最大的谋反对象,才是最急yù诛灭的对象吧?如今谋反的军队,反而去镇压另一个谋反军?
这有点搞笑吧?
朝廷会怎么想?关内卫和剑南卫可会接受禁卫军的帮忙?会不会首先对付禁卫军?在灭了蒋博文之后,关内、剑南两卫,会不会趁机对付禁卫军?
种种可能会出现的不利qíng况,一时在袁焕和彭瑾等人脑中回dàng。这些qíng况,沈家人都会想到吧?为什么还要下这样的令?
“我们禁卫军,是举着‘诛左氏、清君侧’大义之旗的,自当为百姓谋安定,这是禁卫军不容辞之责。我相信,严律政和凌雪松心中也有定论的。”
这些qíng况,沈华善和俞正道当然也想到了。不过他们没有袁焕等人的忧虑,皆因他们对局势了解得更透彻。
陇右道的局势僵持不下,严律政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外来助力。在这种qíng况下,严律政怎么会推开禁卫军?
袁焕等人,是绝对相信沈华善和俞正道的判断的,听了他们分析的局势,心中的忧虑就消了很多,开始积极准备出兵事宜了。
可是他们都还没定下出兵日期,接连来的两个大消息,就让他们头脑一阵发懵。
不会吧?
第五百三十一章两乱三死
禁卫军在沈则敬的命令下,开始调兵定日期,准备出征陇右道。
第二批戎服已经发放了,应南图和彭瑾等人,忙得歇息的时间都少了很多。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令人惊愕的消息传来了。大永三大上州之一的泰州,位于河内道的泰州,竟然全民bào动了!
又是河内道,又是民变。怎么会这样?
原来,是和朝廷征兵、加赋有关。
河内道这两年一直灾深难重,先是大旱蝗灾,接着有民变,再后是大水洪灾。百姓们苦日子都还没过完,青huáng不接的时日都不知怎么度过,就接到了朝廷征兵、加赋的旨意。
人丁,一向是百姓最重要的财富。盛世征兵尚且遇到很多阻滞,更何况是乱局征兵?摆明是有去无回的,这就等于在穷苦百姓人家掠走最重要的财富。本就困顿的百姓,怎么能够接受?
还有加赋,更让百姓愤怒。经过这么多灾难,河内道就算沃野千里,底蕴也所剩无几了。百姓们穷得揭不开锅了,哪里还有钱jiāo赋税?
要兵丁、要赋税,都没有!只有烂命一条!——这是河内道普通百姓心中所想。
就算官府、官员出了多么严厉的举措,对不出兵丁、不jiāo赋税的人家会有多么严苛惩罚,百姓们就只有两个字:不从!
不从,那就是抗旨,那就是违令!这就是和官府、朝廷作对了。百姓们这样的态度,惹怒了河内道的官员,首先发作的,就是泰州刺史胡杲。
泰州是大永的三大上州之一,历来就是帝王封禅之地。能够在泰州任职,那都是在京兆有过硬关系的,这胡杲,是楚炎的内弟。
胡杲是楚炎的内弟,当年曾做过幼王的陪读,是得幼王欢心的人。泰州刺史一职,在景兴帝改元之后,就落到了胡杲的身上。
胡杲虽然是幼王的陪读,却和幼王的混吃喝乐逍遥的个xing不一样,反而是个十分上进积极的人。
他就任泰州刺史,当然是想有一番作为的。朝廷征兵、加赋的旨意下来,他要比其余各州都要先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