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女_作者:平仄客(167)

  前期的弥封、誊录等工作陆续在进行,朱卷已经送到同考官的手上了。那二十个同考官正在贡院内的至公堂对试卷进行初阅初评,贡院内的气氛想当严肃。

  同考官都是大永各地抽调来的官员,都是进士出身,才能自然是毋用置疑的。同考官对朱卷进行初评后,会写上推荐语,将综合成绩前五百名的卷子送至聚奎堂,由魏晋度、龚如熙、姜选和杨简锐进行最后的定夺,最后选出二百人参加殿试。这个核心过程,就是三年一度的chūn闱考试了。

  从上万人中选出最后的二百人,这种竞争不可谓不激烈,因而,同考官和主考官等人的责任不可谓不重大。

  魏晋度和姜选正在仔细看着呈送上来的朱卷,不时地微笑点点头。根据同考官描述的感受,这次chūn闱,有才学的考生还是比较多的,不少考生的经义、诗赋做得极有水平。总的来说,这次chūn闱的质量是很高的,这当然是值得高兴的事qíng,有才能的人多了,意味着要挑选出二百人,这不是太困难的事qíng,这可让魏晋度等人省心不少。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比较,四个人最终选定了参加殿试的二百人,还会同二十个同考官,选出了前十名的卷子,报送长泰帝,由长泰帝定出名次,就可以填榜公布了,也就意味着,chūn闱工作告一段落了。

  谁知就在将结果呈送长泰帝的时候,一直闭关在贡院的魏晋度等人才知道,chūn闱出大事了。

  三月初,在礼部和御史台官员在贡院紧张地进行考卷评定之时,京兆就隐约有流言称这次chūn闱有弊,言江南举子徐世进和唐安淮必榜上有名!这是因为他们事先从考官那里得到了试题,这两个举子是从哪个考官那里得到试题的,流言却没有指明。

  刚开始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这是无稽之谈,chūn闱考核之严格,怎么可能会有试题漏出来呢?甚至有人想起chūn闱前叫卖的所谓秘题,认为大概这也是京兆百姓闲暇之时想出来的段子,就是为了消遣等待放榜的无聊时刻,根本就没有人在意。

  可是,那些流言没有停止,反而是越来越多人在谈论。渐渐地,有些举子坐不住了,因为他们知道这次参加chūn闱的举子中,确实有人叫徐世进和唐安淮这两个名字,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是从江南来的,而且家里都很富庶,完全有可能出重金买到试题!这个qíng况,也太符合流言的说法了!

  一传十十传百,这流言不限于举子,连京兆百姓都知道这一点了,于是人们开始猜测这个流言的真实xing了:这应该是真的吧?不然怎么会那么凑巧,就有这两个人了?还说得那么准确?

  流言越演越烈,茶楼、酒馆、jì院这些客人最多的地方,都在说这个件事,甚至有的商家见面也问:“你听说了没?这次chūn闱案有人作弊?是不是真的啊?”。

  一时间,仿佛京兆除了这个事qíng,别的都引不起百姓的关注了。礼部其他没有参加审阅试卷工作的官员自然是对这个qíng况否认的,道试题保密功夫绝对到家了,根本不可能会发生泄密之事!

  礼部官员还要求京兆府和金吾卫配合,制止这流言的传播,扑灭这股邪火,以免人心动dàng影响朝局。在礼部的qiáng烈要求下,京兆府守卫也逮捕了几名传播流言的茶客,以危害百姓的罪名,将他们下了京兆狱。

  可是,关于chūn闱有弊的流言并没有减少,京兆府将茶客下狱的举动,反而激起了京兆百姓的愤怒,甚至有不少戏班子将chūn闱有弊一事写成了戏折,在祥和大街上搭建了戏棚,免费向百姓演出。

  那戏棚前面围满了百姓,祥和大街一带比元宵灯会时还要热闹。那戏台子上面演绎的chūn闱之事有板有眼,将江南举子是怎样来到京兆,来到京兆之后看到京兆繁华的赞叹,又是怎样通过别人牵线找到考官的,如何行贿收买考官,考官又是如何收钱,如何将题目告诉他们的,都演得生动无比!

  当那白面官员接过两个举子的重金,将试题透漏给这两个举子时,底下的百姓发出qiáng烈的指责声和咒骂声,甚至有百姓“嘘”的大声嘲讽起来,仿佛这些事qíng是真实发生的一样。百姓是最淳朴的一群人,而戏班子的演出,又是最能感染百姓的。这样一来,底下的百姓都在想了,或许,这些演出都是真的?他们无形中更加相信流言的真实xing了。

  当戏班子演出之后,礼部官员和二皇子都开始心惊了,因为那戏里面,不但道出了举子的姓名籍贯,道是徐世进和唐安淮,也道出了那泄题考官的姓氏,那两个举子称那考官为姜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