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已经选择了十二皇子,在这个时候,沈华善为侄子、孙儿辈考虑的姻亲对象,有一个最起码的前提:不能偏向几个成年皇子的任何一方,比如前兵部尚书陈家这样的人家,沈华善绝对是不会考虑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个家族联姻,必须要目标一致共同努力才好。
对于沈华善的想法,沈则敬是深表赞同的,甚至他想到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家,就让儿女婚事往后推迟几年,等局势明朗再说,虽然那时候或许儿女都成了大男老女了,也好过随便找一个不合适的人家。
这个决定可不是容易下的,他的儿女之中,有好几个适合谈婚事的了,沈余宣已经十八岁了,沈余守也十七了,这两个儿子的婚事可以拖几年,可是嫡女沈宁今年就十五岁了,十月及笄之后,也要将婚事提上讨论日程了。
沈华善和沈则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沈宁的婚事,沈宁是沈则敬唯一的嫡女,也是沈则敬的嫡长孙女,如果各个皇子想要拉拢沈家,那么沈宁就是最好的联姻人选!
年龄适合,身份也够资格,可以想见沈宁及笄之后,必然会有皇子来提亲的,很有可能皇上会指婚也说不准。可是按照沈家的计划,沈宁必定不能嫁给这几个皇子中的任何一人的,沈华善和沈则敬已经在想应对这种状况的对策了。
更重要的是,沈宁在这一两年显露出来的才能,如流处的事qíng、胡兆昌的事qíng等等,都让沈华善极为看重。敏锐的政治触觉、独到的眼光、布局的能力,对天下大势的把握,都让沈华善深深觉得,这个孙女的本事或许在余字辈所有人之上,沈家最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人才!
还有一点,她跟着沈则敬在书房,学习的是朝政之道,如果就这样随便将她嫁出去,将她囿于夫家后宅,那就太可惜了,所以沈华善决定将沈宁留多几年,婚事的事qíng需要考虑,却不能将她早早嫁出去。
这一点,也得到了沈则敬的赞同,父子两人在沈宁婚事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沈余乐和沈则熙的婚事也在沈华善的重点考虑之中。沈余乐只比沈余宏小几个月,到现在也还没有定亲,沈则远和沈胡氏都暗暗着急,也曾为他相看了几门亲事,可是沈余乐神神叨叨的说缘分未到非合适之人这样的话语,令沈则远和沈胡氏两人是无可奈何,便一直拖到现在了。
沈则熙年纪更大,已经二十有二了,却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按说沈开善是杭州刺史,沈家在杭州的根基又深,适合的姑娘家应该有不少才对,怎么找一个姑娘家成亲就这么难呢?难道是这个侄儿眼界太高太挑剔?
沈华善初时还有些疑惑不解,待观察了沈则熙几天之后,他不由得摇头叹气,怪不得。怎么说呢,沈则熙的文名在江浙一带倒是有名的,只可惜他在文章之上的感悟并没有体现在与人相处中,说他拎不清不是,说他傻乎乎也不是,总之和一般儿郎不一样——在他看来,天下所有的姑娘家都是一样的,娶哪个姑娘都可以,不娶哪个姑娘也无区。
可是,每当沈开善有意和某家联姻时,他又能说出一大通不合适和不满意来,如是反复了几次。沈开善也是没有办法了,才会让他留在京兆。
还有沈宓、沈瑶明年也到了及笄之时,婚事也要考虑了,姑娘家不比少儿郎,一般有头有脸的人家,都是及笄之后就将婚事定下了。
沈宓虽然是沈则敬的庶女,可是也不能马虎了事,沈家虽然嫡庶分明,却并不苛待庶出的子孙。只是受身份所限,庶出的子孙能选择的姻亲人家也少,特别是庶出的姑娘家,绝大多数都只能嫁给庶子为妻。
沈华善从来就认为庶女嫡媳是一个家族的不幸,沈家不会娶别家的庶女为嫡妻,自然也不会想着将自家的庶女嫁给别家的嫡子为妻。况且庶子并不见得都是差的,沈亦兰嫁给古恒同为妻,如今不是过得很好吗?
日子,过得好不好,更多的是靠自己啊。
沈则敬回到和鸣轩之后,也和沈俞氏说了子侄辈的婚姻之事,让她赴宴时注意看看是否有合适的人家,这些事qíng还是得jiāo给内宅夫人做才是。
说到婚姻之事,比如哪家有适龄的男或女,xing格如何,容貌如何,是否有令名,是否有坏声,这些后宅夫人大多都一清二楚,她们平时jiāo际、宴会八卦的就是这样的事qíng啊。沈华善的夫人早逝,这样的大事自然要沈俞氏上心了,沈则敬对她是无比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