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女_作者:平仄客(261)

  这里要特别一提的是,这三个人,都是长泰帝心腹亲信之人,詹成是慈懿太后的侄孙女婿,曾为长泰帝办过大大小小的私事;而柯汉林和林楚君的父亲,是长泰帝还是太子时的伴读,也是辅助长泰帝登上皇位的有功之人,长泰帝对柯汉林和林楚君都是无比信任的。

  短短十来日,给事中官员已经全部换掉。随着詹成等人的上任,给事中也恢复了日常运作,似乎正月底的廷杖已经在众官心目中远去了。

  但是,不少官员想到吕务厚的事qíng,仍然会有恐惧,连上朝的奏语都少了很多,对与自己官职无关的事qíng更是不管不问了,不少官员是这样的心思。

  特别是门下省和御史台的官员,对于弹劾、纠察之事就更加审慎了——吕务厚被廷杖至死的事还在眼前呢,少说几句话,就可以免受皮ròu之苦,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廷杖之后,朝堂之上似乎安静了许多。

  说到底,这次廷杖、吕务厚死一事,还是对官员士风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大部分人的本xing都是趋利避害的,被廷杖至死,有多少官员能够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为了身家xing命着想,还是噤声为上。

  这样,从给事中到御史台,谏官仅仅职掌纠察弹劾百官之职,成为皇帝控制群臣的一颗棋子。

  给事中一职,虽然仍有三个人,也仍有着封驳、纠察的大权,但是随着詹成等人的上任,给事中的职权已经发生了变化,其特有的封驳、纠察之权无形中已经丧失。

  因为詹成等人是长泰帝的心腹亲信,自然是唯长泰帝的命令是从,封驳诏书、纠察圣意等权力都只是纸面上说说而已,绝不会有这样的实行。可以这么说,詹成等人的上任意味着给事中一职由纠正皇上变成了皇上的耳目棋子。

  少了给事中的限制,百官也不敢轻易出声,长泰帝此后行事就更加随心所yù了。

  长泰三十八年的这次廷杖,可谓意义深远。这是大永一朝的悲哀,正是由于这次廷杖,朝臣风气为之一变,由守正卫道转向明哲保身。

  对此,后来的历史也有论断,史称:“(给事中)无面折廷诤之威风,由言谏之官渐变为纠察之官,所谓封驳、注销、奏闻、弹劾者均不过代天子以察百事,乃其耳目手足耳,决不是以言谏天子、纠朝廷也”。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这个时候,还没有多少官员能够感知到这一大永朝的悲哀。

  第一百四十三章道心所向

  这次廷杖,只有寥寥几个老官员,这几个像猎狗一样能嗅到每一星点ròu味的老官员,提前嗅到了味道,感觉到了长泰帝心思不对。

  这绝不是皇上安定臣心之举,也绝不是年老昏庸所为,这分明是有心控制给事中之举,甚至,是控制群臣压制群臣的先兆啊!

  嗅到这个味道的官员脸色都变了,沈华善就是其中之一,他也明显感受到廷杖这个事qíng所显露出来的最深层意义,皇上这种种举动,只昭示了一个可能啊!

  沈华善越想越心惊,惊得有些不能自控。在中书省办公的时候,心神恍惚得还连连打翻了几杯茶水,他这副心神不守的样子让中书舍人孔芃心生怪异:这个上官今天是怎么了?

  甫吃过晚饭,沈华善连衣裳也没有细整,便带着沈则敬,去始伏大街找叶正纯去了,神色是一脸的凝重。

  下朝之后,他越来越不放心,越想越坐不住,甚至,等不到第二天了!他马上要去找叶正纯讨论讨论这个事qíng,印证心中所想,若是真的如他所想的一样,这大永就是一局危棋了!皇上这是要将大永带向绝路啊!

  见到沈华善带着沈则敬在这个时候来访,叶正纯并不感到意外。他心中也正有所思呢,正想找机会和沈华善说说,他还没出门呢,沈华善就上门来了。现下时机正好。

  于是,一场关于守正卫道的论述在始伏大街的尚书右仆she府展开。参与人员虽然只有叶正纯、沈华善和沈则敬三个人,范围极小,意义却极为重大。

  因为,这一次讨论,正是日后震撼整个大永的“国子监论道”的发端!

  “吕务厚的职位看来是要一直空缺下去了。吕务厚的身后事,我也听底下的官员描述了,他身上倒没见什么重伤,只是一直呕血。”沈华善想到中书省的官员描述的qíng况,语气有些恻然。

  其余两人也一时沉语,既为吕务厚感到哀伤,又为长泰帝感到心寒。

  “这廷杖之刑,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皇上早就想要吕务厚的xing命了!”沈华善继而补充说道,语气从恻然改为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