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想的封号自己是最好的,这个封号,若是皇儿泉下有知,也会欢喜的。他自小体弱多病,连詹事府也不得设,细想想,鲜言宽乐也算得上的;他也不曾好好尽过为人储君的责任,说是恭己令终也是溢美了。只是《道德经》有云: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谁又可知其母复守其子乃是人间最难过去的道?”皇后说罢,本来已经稍稍止住的眼泪又如雨下了。
她这一番话,也正正触动了长泰帝内心处。其母复守其子是世间最难的道,父与子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太子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说到底也是因为他这个父皇,如果不是当年他最宠爱的乐妃给尚不足三岁的太子下了毒,太子也不至于碌碌一生,至薨也只得个“静”字封号,这是他这个父皇亏欠他的啊!
皇后不动声色的看着长泰帝的神色变化,心里也涌起一股刻骨的仇恨——就算已经将乐妃挫骨扬灰,也不能磨灭的仇恨。
乐妃下毒的事qíng她早就知道了,不然也不会设计乐妃和金吾卫守将私通,利用长泰帝将乐妃和她背后的乐家连根拔起!已经报了乐妃下毒之仇!
可是,就算乐妃已成扬灰,那又怎么样呢?自己的皇儿,一生都毁了!
这些年她之所以装作不知道乐妃下毒的事qíng,就是为了理由长泰帝这点内疚和亏欠!她要让她的皇儿就算是不能视朝也能安坐太子之位,要长泰帝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都不能废太子,也要让她的皇儿享受到这世间最尊贵的一切,包括他死后的哀荣!
这是长泰帝亏欠她们母子的!
皇后心里所想,长泰帝是不知道的,他想起了过去三十来年里,太子和他在一起的温qíng时刻。
回忆良久,才说道:“朕细思,‘静’也不太好,还是改一改吧。‘恭’字就很好。张盛,传朕旨意,宣礼部尚书魏晋度进宫。”宣魏晋度进宫,就是令定太子封号。
长泰帝知道,这个“恭”字,必定会引起朝臣的议论和反对,但是长泰帝不介意再做一次吕务厚的事qíng。
出乎长泰帝和皇后的意料,朝臣们竟然对太子这个封号没有什么反对意见,詹成等门下给事中是绝对没有意见的,因为他们就是长泰帝的耳目。
奇怪的是太常寺和礼部也没有反对。吕务厚廷杖至死的事还在眼前,朝臣们虽然不赞同这个封号,认为这个封号于礼不合,却也没有人敢上书反对长泰帝的决定,皇上正受丧子之痛呢,谁敢去触那个霉头?
就这样,在太子丧葬礼仪尚未完成的时候,他的封号就定了,是为“恭太子”。
第一百四十六章毒妇
“恭太子?真是天下的笑话!夙夜敬事曰恭,不懈于德曰恭,他受得起这个封号吗?”东宫,太子妃嘲讽地说道,语气尽是鄙夷。
上官如初的身后封号已定,是为恭太子。这个事qíng,太子妃吴氏自然很快就知道了,所以才有了上面几句讽刺的说话。
上官如初如何折腾那些宫女内侍她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他上官如初也只有这一点“德能”了!虽说人死为大,可是太子妃全然无这样的想法,即使太子薨了,她口下也没有半点留qíng。
她一身缟素,可是气色甚好,眉目间甚至还隐有笑意。此刻说着这样的话,有说不出的怪异。太子已薨,太子妃竟然会这么开心吗?可是一旁的心腹女官已经习以为常了,太子和太子妃,不过是一对可怜的怨偶罢了。
心腹女官这样想着,对于太子薨,她和太子妃一样,心里轻松多于哀痛。这些年来,她是看着太子妃过着怎样一种枯寂的生活的,也是看着太子妃怎样从一个单纯活泼的姑娘变成如今这样刻薄怨恨的——她不知道这究竟是谁的错,总之这些年东宫的日子已经将人生生变成如今这样了。
比起太子,心腹女官认为太子妃会更在意另一个人,她犹豫着要不要说出那个消息,那个她无意中知道的又仔细核实过的消息,不知道太子妃知道了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
太子妃看着心腹女官一副踌躇的样子,不由得关心地问了一句:“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qíng?”这女官从永宁侯府开始就跟在她身边的,qíng分自然非同一般。
在东宫这么多年,两个人相扶相帮,虽不能说qíng同姐妹,却也有极深的qíng谊在,两个人的亲近,也不是旁人可以比拟的。太子妃心里想着若是她遇到了困难,自己一定会帮她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