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女_作者:平仄客(497)

  当这些后续事宜都做好之后,沈华善才稍微送了一口气。幸好这事已经落幕了,接下来太子迎娶太子妃一事,有礼部、太常寺、少府监看着,倒也不怕出这样的岔子。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他再次想起了兄长沈从善这句话,深感为是。

  十二月,所有人都在准备过年事宜,整个京兆笼罩着热烈欢乐的气氛,而即将到来的太子大婚,更是推高了这种过年的欢乐,皇城、京兆处处张灯结彩,上至妃嫔下至百姓都在期待着太子大婚的到来。

  太子詹事府的官员这下可不敢有任何松懈了,他们紧紧盯着太子大婚的每一个流程,就算有太常寺、礼部和少府监的官员在全程打点太子大婚的事宜,詹事府的官员也会再三核对当中的每一个环节,就是怕会再出现九旒冠那样的事qíng。

  太子的身边,必定会有詹事府的官员跟随在侧,不是太子舍人张棻就是通事舍人凌云高,就连左右庶子唐铎、杨简锐等官员也时不时在太子身边提醒着:大婚当天具何服、戴何冠,当天有哪几个流程,每个流程太子需要做什么……这样的话语,听得太子耳朵生茧。

  而且,不仅仅是提醒的这些说话,就连张棻和凌云高时时跟进跟出的,也引起了太子的不快。

  唐铎等官员也让官员也不是没有眼色的,见到太子明显厌烦的神色,也很适时地收了声音。其实他们也觉得为难,提点督促多了,每个人都会厌烦,不止是太子,就连普通人也觉得受不了的,但是没有这样的提醒,他们又怕出现差错。

  一时之间,詹事府的官员都有一种感觉,就是太子殿下像烧红的金锭,捧不得,放不下。

  这样的qíng况,沈华善也看在眼内,他也知道这样的qíng况不能这样持续下去。人不自长,取祸。关键是要太子能够有所进,他们这些官员才能够放下心来,才能避祸。

  沈华善深知,就算官职设置得再细致,人员安排得再到位,也总有不察的时候。如何让太子有所进呢?这也是沈华善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曾召集了沈家诸人来商讨这一点。

  却没能得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话说在纳了良娣之后,两个良娣都很尽责地教导太子敦伦之事,太子过了一段十分滋润的日子,也就没有那个jīng力去折腾什么了,在朝堂之上的表现也很不错。

  这令沈华善等人觉得多少有点安慰,看来那些提醒和督促还是有效果的。

  男女之事,其实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所以没有多久,太子就有些厌了。不用等到詹事府的官员提醒他“yù不可纵”,他就开始冷落两位良娣了。

  敦伦带来的乐趣很快就淡了,大婚的事宜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太子对即将到来的大婚也没有丝毫紧张和期待。他每日里的内容,就是每早站在朝堂之上听朝奏,下朝之后,又要听詹事府官员和三品朝官讲述为君、为政之道。

  这样的太子,让詹事府的官员再一次感到安慰:太子不耽于女色,这是好事。无形之中,他们的监督力度就有所减弱了。

  加上良娣已入东宫,君臣有别,男女有防,詹事府的官员也能轻易进入东宫了。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詹事府内和太子相处、管理东宫事务。

  一日,太子从紫宸殿请安回到东宫的时候,照例看见东宫所有人都在如临大敌去准备着迎娶太子妃事宜,太子照例感到无聊,便踱步到了詹事府。

  在走近詹事府的时候,他刚好听见少詹事邱盛年和左庶子唐铎等人在闲话。再仔细一听,便觉得生活终于有些意趣了。

  “听说《归安图》现世了?是不是真的?不会又是临摹的吧?历年来这样的qíng况也出现不少了,声势倒是张得很大,不过最后都是仿冒的。”这是邱盛年的声音。

  “这也不知道啊,只是京兆众人传得甚嚣尘上,搅乱了一众书画、收藏人士的心思。除了太子大婚,就是这一件事最受京兆官员关注了。”唐铎的声音是有些低沉的。

  “若是有生之年能一睹《归安图》真迹,真是死而无憾了。”魏慕白感叹地说道,语气也颇为寥寂。也不知道这一次《归安图》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真的,他一定要想办法见一眼。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太子已经能知道说话的是詹事府哪一个官员了,原来他们在讨论的是《归安图》。

  《归安图》是前朝大安朝的皇家典藏,是大安初年号称诗画独绝的永安居士的唯一存作,上面描绘的是大安朝初立、四野归朝的盛大场面。它既记录了大安朝的史实,又显示了无可超越的绘画水平,所以这《归安图》自作成以来,就已经是当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