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女_作者:平仄客(762)

  bàonüè之心,以人命为糙芥!

  皇上,会是这样吗?想到这里,沈华善抬头看了景兴帝一眼,见到他正在认真听着朝议,看不出什么心意来。

  这个时候,卞之和说话了:“沈大人以为此乃小功。可是本官以为,破了南越一族,此乃国之大功,尤其是在皇上新登大宝的时候,意义更是非同一般。不然,岭南官兵,也不用千里迢迢押俘上京了。臣以为,举办献俘礼,乃是正当时,请皇上准奏!以扬我大永之威!”

  说罢,卞之和直接跪在宣政殿上,请求景兴帝举行献俘礼。在卞之和下跪之后,宗正卿上官棠和鸿胪卿穆修己出列,附议卞之和的提议;随后,有更多和上官棠、穆修己关系良好的官员,纷纷出列,认为有这将近两千俘虏,那是天佑大永,献俘礼正当其时。

  这些官员,并不觉得杀了这些俘虏有什么不可的,想必在这些人在岭南之时,也曾击杀过大永不少兵士,这些俘虏,就是大永的敌人,有什么杀不得的?杀俘不祥,那是故纸堆里的说法罢了!

  沈华善站在宣政殿中,听着这些朝臣的奏言,只觉得遍体生寒,殊不知这个时候,京兆六月酷暑将来了。

  高坐在宣政殿上的景兴帝,听着沈华善和卞之和的争论,一时下不定主意。献俘礼这个事qíng,他还是第一次听说。虽然不清楚献俘礼具体过程,但是听得卞之和的奏言,似乎很有道理。

  这些俘虏只是关押在大理狱,他尚未想到如何处置。如今看来,既可以解决这些俘虏的问题,又能彰显自己的功绩,一举两得,卞之和的提议真不错!

  况且俘虏的南越大首领,乃是岭南赵贼的后裔,更应该从重处置才是!(在京兆朝堂这里,无论是君还是臣,都绝对不会称赵嘉为赵氏皇族后裔的,能有的,只是岭南赵贼。)

  可是,顾命大臣沈华善激烈反对卞之和的提议,听得沈华善说破掉南越乃是小功,景兴帝就有丝丝不悦。他这个时候想起了,立下南越之功的,正是沈华善第三子沈则高。

  沈华善怎么会贬低自己儿子的功劳?就是为了反对这献俘礼?他们所争论的献俘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礼部尚书,且说一说,这献俘礼吧。”想了想,景兴帝这样说道。一个礼仪而已,这两个顾命大臣为何会这样相争?

  听了景兴帝的话语,魏晋度心里叹了一口气,却也恭敬出列,将献俘礼的仪式、过程、意义详细道来。他之所以叹气,是因为预知了景兴帝的倾向所在。

  在景兴帝出口询问的时候,他就知道,这献俘礼必定会举行。只有帝王对一个事物感兴趣的时候,才会加以询问关注。

  魏晋度心中所想,虽然没有沈华善所想的那样深入悠远,却也认为,杀俘不祥。尤其现在大永承平已久,西燕和突厥,已经很久没有开战,是在没有必要斩杀这两千俘虏。

  且不管魏晋度心里在想什么,景兴帝听完何为献俘礼后,先前认为卞之和提议很不错的想法,反而更坚定了。此刻他坐在宣政殿前,忽而想起了当初内侍夏奇被杖死的那一幕,那些鲜血滴滴而下的场景,仿佛在他心头回dàng。

  如果是两千人的血液同时飞溅,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光是想像,景兴帝就觉得有微微亢奋,喉咙也紧了紧。

  “为了弘大永武威,告慰太祖先帝,朕以为,献俘礼可行!礼部尚书且拟章程,送中书省……”景兴帝的声音,在寂静的宣政殿里响起,声音回dàng。

  沈华善这下觉得是直接跌入冰窟之中了,他再次抬头看了景兴帝一眼,见到景兴帝嘴角边的笑意之后,他心中大恸!无尽的悲凉,无尽的悔恨瞬间涌上他的心头。

  这是大永的帝王,这是他及沈家一手扶持上去的帝王!当年那个骄矜自持的少年太子,怎么会有如今这种残nüèbào行的倾向?

  是他错了吗?是沈家错了吗?还是,帝王本身错了?

  “……比如帝王之失,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监督、去劝谏,甚至去质疑、去反对!只要是为了国泰民安,就算身历百劫,也毫不畏惧!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论。所谓守正之心,也即匡正之道!”

  守正之心,也即匡正之道,当年俞谨之在国子监的那一番说话,此刻在沈华善心头浮现,每一个字,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当年还有俞谨之,还有申科,如今还有谁?可以匡正帝王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