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女_作者:平仄客(792)

  长泰三十六年的整治水利,这才过去七年的时间,当年的那些水利措施,就基本不可用的,不然河内道的旱qíng还不会这样糟糕。可见水旱之灾,祸在吏治,这话,当年沈华善说过,此刻江成海也同样这样感叹。

  水利的整治已经来不及了,幸好户部这些年在备荒粮上面的功夫做得很足,每年储存的粮食数目,还能用来赈一时之灾。

  这个时候,从河内道加急而来的数封加报灾文书,陆续抵达京兆,让江成海和范载常等人更加忧心。此刻,江成海万万没有想到,他现在以为的“幸好”,会成为天大的灾难。

  第三百九十八章人祸

  钱同式的报灾频率,越来越密,河内道的大旱灾,也越来越严重。

  到了八月初的时候,河内道还是一滴雨都没有落,河南和鄂州一带的稻麦庄稼,已经不仅仅是焦huáng了,而是一大片的gān枯,绝无收成。

  百姓嚎哭于田野,落下的眼泪,滴在了稻麦之上,只是高挂的烈日,很快就这些眼泪蒸gān了。地上的guī裂、稻麦的gān枯、百姓的嚎哭,这样的qíng景,在河内道随处可见。

  八月之时,去年的余粮已经用完了,今年的收成颗粒无收,百姓的嚎哭,乃是无法压抑的绝望,甚至有百姓指着苍天在咒骂“贼老天”。

  苍天不仁,是该骂!

  钱同式带着属下官员在河内道各地察看,看到这样的惨况,眼中也忍不住湿润。任他再jīng明如狐狸,面对这样的大天灾,也无能为力。

  在尽力救灾安抚的同时,他只能将一封封报灾的文书急送到京兆,等待着朝廷救灾的举动。

  在这样大天道面前,人力何其渺小!

  江成海和范载常接到河内道的急信,脸色越来越凝重。河南、鄂州、晋州这三地的灾qíng最严重,很多百姓家中已经无余粮,这三地的米铺生意猛地好了起来,更有不良米商囤积居奇,粮价腾贵。

  原先河内道每石稻米,不过五百文钱,现在大旱灾一来,每石稻米竟然升至九百余文,几乎翻了一倍。

  就算是这个价格,这三地的米铺前面,仍是排满了长龙,甚至有的米铺已经挂出“售罄”的牌子,不知道是无米可卖还是留着吊高价格。

  钱同式深知这是不良商人在趁着大旱发天灾财,尽管他约见了这三地的米商,可是qíng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这些米商在他面前一副好说话的样子,允诺绝对会平抑粮价,绝对不会加深这三地百姓的灾难。可是转过头来,却将米价又提了几十文。

  若是官府派人去监督这些米铺,qiáng行令他们降低粮价,他们gān脆关上店铺,什么粮食都不卖了,更惹得百姓怨声载道,最后官员们只得无奈离去。

  太祖之时,大永的米商曾有“天灾永不升粮价”的铁训,如今两百多年过去了,这些米商,早就不记得这句话了。

  这昂贵的粮价,使得河内道百姓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这样高的粮价,普通百姓之家根本就买不起,家中又没有多余的粮食,那么就只能成为流民、灾民了。

  短短半个月,这三地的流民就猛增了两成,不愿意变成流民的普通百姓,就转身一变成了盗匪,有人仗着年轻力壮,将同是穷苦百姓中的粮钱抢了过来。

  同是百姓出身,奈何相煎太急,实在是被天灾粮价bī得无路可走了。qíng有可原,法却不容!

  一时间,这三地的盗匪前所未有地猖獗。河内卫的士兵既要救灾,又要剿匪,根本就应付不来。河内卫大将军古大存派出了得意的武将,前去这三地剿匪,却也收效甚微。

  河内道,乱象始现。

  这些乱象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河内道的大旱灾。要想遏制这些乱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抗灾赈灾。

  百姓们若是有饱饭吃,怎么会去做盗匪?又怎么会变成流民?若是灾qíng得以缓解,就算jian商将粮价提得再高,百姓们也不会受到影响。

  这一点,钱同式和古大存知道,京兆的江成海和范载常也知道,所以他们迅速行动起来。为了应对河内道的旱灾,平抑河内道的粮价,江成海向长泰帝请旨,请求开放河内道的备荒粮仓,以救济百姓。

  备荒粮仓,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应对水旱等天灾专门准备的粮仓。这些粮仓,是七大道都有的。丰年承平之时,官府、商人、百姓都缴纳一部分的粮食,用作备荒粮储备,平时绝对动不得,只有大灾发生的时候,才会开仓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