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了,朝廷养兵,岂可用来对付百姓!这一点乃古大存和河内卫士兵作为军士的坚守,也是他们入伍之时,就紧记在心中的信念。按照古大存的想法,若是那两路叛军,没有这三地的百姓夹在中间,他早就攻克这些叛军据点了。
“可是,拖延了这么久,只会让叛军得寸进尺,这三地的局势更加不可控。总不能顾忌这三地的百姓,就眼看叛军壮大。这样,将会有更多的百姓卷进这动乱之中来。”沈华善又开口了。
古大存的苦恼,他就不认同了。
士兵不可以用来对付百姓,却一定要对付叛军,河内卫和招讨司的士兵,必须要平定这三地的局势。若是这一次动乱波及到整个河内道,就不是五十万百姓的问题了,而是三百万河内道百姓的问题!
孰大孰小,何得何失,这个选择,这么简单明了,古大存怎么会在这一点上犹豫苦恼呢?一卫大将军,怎么会没有这一点判断果敢?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说到底,古大存少了这一点果敢!这是不应该出现的qíng况,怎么会如此?
沈华善的话语一下,古大存的脸色就变了。他猛地腾起,朝一旁的副将军洪启扑去,一下子就箍住了洪启的脖子,瞬间就让洪启动弹不得!
一旁的张戈见到古大存的动作,也瞬间拔出了腰间的大刀,站在了沈华善面前,护住他,神qíng警戒。
这是古大存的军帐,在这里商议的人,就是他们四个而已。如今古大存这一番突然的动作,让沈华善和张戈不明所以,古大存怎么会这样对副将军洪启呢?
“说!叛军和你有何联系?!你一直劝说我以这三地百姓为重,是这等三思!我原本就觉得有些不对,若不是沈大人提及,我还想不到这一点!你是何居心?!”
古大存箍住洪启的脖子,恶声地问道,语气中有掩饰不住的怒气和懊恼。他堂堂一位大将军,竟然会犯下这样的简单的错误,以致耽搁了这么长的时间,就是因为听信了这位一直最信任的副将军之言!
却没有想到,副将军的大忠之言,竟然包含大祸心!
若是不是沈华善说了这句话,古大存还不能反应过来!
洪启涨红了脸,却露出了一个诡异的笑容。这个时候,沈华善和张戈都知道了古大存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难道洪启竟然是jian细?
就在这个时候,军帐外响起了士兵急切的禀告:“报大将军!斥候有急报!西路叛军有异动!竟然在鄂州、晋州等地,发了檄文!”
什么,檄文?这是说,西路叛军竟然正式向朝廷宣战?!
第四百一十三章檄文
檄文,是朝廷征讨叛逆文书,如今竟然由叛军发出,这当真是讽刺!沈华善、古大存等官员第一感觉是哭笑不得。
哭笑不得过后,沈华善和古大存的脸色就开始yīn沉了。这个檄文的出现,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一点:西路叛军的势力更qiáng了!
不管是他们自身有了长足的进步,还是有了外力的相助,这个檄文的出现,就是一个标志。标志着这些叛军有了一套完整的应对出略,与之相应的一套严密系统,甚至可以想见的是,有了相应的官职配备,这也就是说,西路叛军已经是一个缩小的朝堂了!
不然,不会有这个檄文。
“虽然我是个粗人,可是这篇檄文,写得真是好!光是看字面,就让人热血沸腾。更何况,叛军必定会派出整群整批人,去高声宣读这一篇檄文。那样的感染力,威力就惊人了。我倒不知道,我的旧部何时有了这等人才!”
说这话的,是古大存。他的语气,十分平静,然而最后那句话,却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怒意。
那一篇檄文,传遍鄂州、晋州和郑州三地的檄文内容,出现在他的军帐内,沈华善、张戈,还有招讨司十营中郎将,如今都出现在古大存的军帐内,就是为了商讨如何对付这两路叛军。
本应该出现在军帐内的副将军洪启,已经自绝身亡了。在古大存下令将他关押之后,他就咬舌自尽了。他一死,古大存就更不清楚他的用意了,也不知道他和叛军到底有什么关联。
洪启的事qíng,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如今摆在古大存和沈华善等人面前的,还有更重要的事qíng,那就是应对这篇西路叛军的檄文!
“这篇檄文,已经传遍鄂州、晋州、郑州三地了。百姓们受这檄文蛊惑,听闻又有不少的百姓去投奔这两路叛军了。”张戈说着斥候汇报上来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