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既定程序,储时秀将挝登闻鼓的人打了三十杖棍,可是那个人竟然那挺了过来。
虽然气若游丝,但是他还是笑着说道:“糙民定要为谷大人伸冤!糙民绝对不相信谷大祖会叛国!天理昭昭,必有公道。”
天理昭昭,必有公道。这句话不知道怎么的,一经说出,就已经在京兆传扬了。
当年唐苑自尽之前,也说过天理昭昭这四个字。登闻鼓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天下百姓鸣冤的!
只是,敲响登闻鼓的百姓并没有想到,这事,竟然不了了之,他那三杖棍,等于是白受了!
储时秀将登闻鼓之事,上报到景兴帝那里,得到的回复是:“撤登闻鼓!”
撤登闻鼓?!
是的,在登闻鼓响起来的时候,景兴帝心中就作如是想了。他还记得,当初上官永平之所以会栽倒,就是因为有人敲响了登闻鼓。
这个登闻鼓,对于景兴帝而言,就是个不安全的因素。如今百姓敲响登闻鼓,更是让他这样觉得。
天子所决之事,怎么可能会因为百姓敲响一个鼓就有所改变?这一次,是为了登闻鼓的事qíng,那么下一次,又会是为了什么?
景兴帝可不想应付这些事qíng,遂有了如此决定。
没两天,京兆府面前的登闻鼓就悄无声息地被撤了去,登闻鼓旁悬挂的对联“伸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qíng状。”也一同被撤了下来。
自此,京兆再无登闻鼓,京兆也再无大冤了。
京兆百姓的鸣冤、愤怒,在京兆府兵的镇压之下,被qiáng行压了下去。当百姓们看着登闻鼓被撤下来的时候,全部都沉默了。
他们不敢有言,然而景兴帝昏庸无道、朝中有jian佞这个景象,已经刻在了他们的脑海中。
沈华善也站在人群中,看着拿着杖棍的京兆府兵,自言自语地说道:“兄长说得没有错。果然没有自己的兵力,事是不可成的啊。”
他不知道,在另外一个世界,也有一个伟大的人说过类似的话语,沈从善,是复述了他的话语。
第四百六十二章沈家暗朝
撤登闻鼓之事,在朝臣中引起的反响平平。毕竟比起了谷大祖被问罪、沈华善被撤职来说,登闻鼓和他们的关系真的不大。
御史台的官员,曾上书景兴帝,言景兴帝此举有失,道登闻鼓乃太祖所设,撤掉登闻鼓乃是对太祖不敬,乃是对祖宗不孝,不是贤德明君之为等等。
这个上书,措词严厉,对景兴帝的规劝讽谏,毫不留qíng。署名此折子的,不是某一个官员,而是御史台。可见,御史台的官员都不赞成撤登闻鼓之举。
然而这个折子,景兴帝留中不发,就算有朝臣在宣政殿上提及此事,在景兴帝沉肃的颜色下,此话题也没能再延续下去。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意不愿提及的事qíng,朝臣们自然就没有再提起的必要了。并不是每一个官员都有吕务厚、沈华善这种勇气,与自身关系不大的话,谁愿意去逆龙鳞?
更何况,现在沈华善都被夺官撤职了,连这样的重臣都会被夺官撤职,其余的朝臣们都要掂量一下自己在景兴帝中的分量才是。
撤登闻鼓这个事qíng,和撤给事中之职一样,长远的意义大于实际的影响。只是,如今仍没有多少官员可以知道这个悲哀。
难预见到这个哀戚的官员,不是致仕就是被夺官了。在野之人,能够影响朝堂多少?
因为沈庆德等人离开京兆,沈家已经少很多热闹了,如今在沈华善被夺职,沈家就更冷清了。
沈家的门房,一日里也没有接到多少个拜访帖子,与沈华善刚任中书令时相比,门房清闲多了。
然而,这只是表面上。门房也不知道,天色暗下来之后,沈家的后面,仍有很多官员进进出出。
这当中,还有不少朝堂三品官,比如江成海、杨简锐、邱盛年等人,还有四五品官,比如成方圆、许慎行、楼盛怀等人。
如果留心,就会发现这些官员,是朝廷的中流砥柱,这些年他们不仅在朝堂显露头角,而且成为了一个官衙的主官。
这些官员,都与沈家关系密切。所以在沈华善被夺职之后,他们并没有拜访沈家,无谓为沈家加添几分艰难。
皇上既然已经对沈家生疑,如果沈华善退了,还有这么多重臣上门,不定皇上会怎么想呢?
此刻,沈华善书房内,有好几个朝臣在这里。他们没有穿着朝服,说的却都是朝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