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听母亲缓缓说道:“阿夙起初却不知道,那桓宓已被选中,即将册立为子律的正妃。”
“子律!”我一震,惊得后背阵阵发冷。一段段尘封往事从母亲口中说出,竟似每个人身后都有扯不断的恩怨纠缠,我却懵懂了十余年,一所无知。
“我不愿让阿夙娶那桓宓,你父亲却一口应允。次日他就入宫去见你姑母,要她将二皇子妃的人选改为旁人,将桓宓嫁与阿夙。当年那事之后,我只与他争吵过两次,一次是为你的婚事,一次是为阿夙。”母亲低头苦笑,“那日,是我第一次见他跋扈霸道,也终于听他脱口说出真话……”
“父亲说了什么?”我紧紧望住母亲。
母亲一笑,“他说,我半生屈于皇家之势,断不能令阿夙重蹈此路。阿夙看中的女子,便是皇子妃又如何,我偏要夺了给他!嫁与我王氏长子,未尝就逊于龙孙凤子!”
---------(下)-------
离开慈安寺,一直走出山门,步下石阶,我才驻足回头。寺中钟声敲响,在山间悠扬传开。
云雾遮断山间路,一扇空门,隔开数十年恩怨爱憎。我终究没能劝回母亲,她已决定在我十九岁生辰之后,削发剃度。
她说我的生辰已近,要再为我庆生一次。若不是她提及,我已几乎忘了。再过得几日,我便十九岁了……十九岁,为何我已觉得心境苍凉至此。
这一生还这样漫长,往后还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难以想像年华老去,如母亲一般白发满头,又是何种光景。
脚下是万丈浮华,回头是青灯古佛,我却茫然而立,任山风chuī得衣袂激扬,心中一片冰凉。
徐姑姑送我至山下,鸾车将启驾时,她突然扑至帘外,含泪道:“郡主,连你也劝不回公主吗,她……真要削发出家?”
“我不知道。”我茫然摇头,怔了片刻,哑声道:“或许,只有一个人能劝回她。”
徐姑姑颓然垂手,再无言以对。
我望着她,勉qiáng笑道,“我会劝说父亲,或许,仍有峰回路转也未可知。”
“相爷曾来过数次,公主不肯见他。”徐姑姑黯然摇头。
“会见到的。”我淡淡一笑,心下万般苦涩。往年每到此时,我总嫌虚礼繁琐,万般不qíng愿应付。却想不到,这或许已是父母陪我共度的最后一个生辰。
一路恍恍忽忽,不知道过了多久才回到府中。
侍女为我换下外袍,奉茶、整妆,我只如木偶一般,不愿开口,不愿动弹。
“王妃,玉秀姑娘已经醒来。”
我听在耳中,无动于衷,依然恍惚出神。
侍女一连又说了几遍,我这才回过神来,玉秀,是玉秀醒来了。
她们说,玉秀醒来第一句话便是问,王妃有没有受伤。
玉秀看见我,忙要挣扎了起来,连声责怪自己没用。
我一言不发将她紧紧搂住,qiáng压在心底的悲酸铺天盖地将我湮没。
玉秀呆了呆,轻轻伸手环住我肩头,如在晖州那夜,与我静静相依。
一连数日的忙碌,周旋于宫中、王府与诸般杂事之间,萧綦亦是早出晚归,他与父亲的争斗已是越发激烈。
太子想要摆脱我父亲的钳制已久,有了萧綦作盟友,大有扬眉吐气之感。趁着姑姑卧病之际,他听从萧綦的安排,一面撤换宫中禁卫,大量安cha萧綦的人手,一面以清查叛党的名义,排挤了许多宫中老人。父亲恼恨太子忘恩负义,越发加紧在朝中对他的钳制,处处打压萧綦,与他们针锋相对。
几乎每天我都能与父亲在宫中相见,然而思及母亲的话,思及他的所作所为……我不愿相信,也无法面对这样一个父亲。
我盼着见到父亲,却又远远见到他便避开。他身边总是跟着侍从属官,偶尔与他单独相对的时候,分明心底有许多话要问他,却只字不能出口。
姑姑的病已经qiáng撑了许久,经此一劫,病势越发沉重。虽然神志已经清醒,却仍时常恍惚,jīng神十分不济。
时值多事之秋,连番变故波折,家国朝堂风云起伏,乾元殿里的皇上只剩一息犹存……姑姑这一病倒,后宫顿时无主,一gān嫔妃都是庸怯之辈,大小事务便压在身怀六甲的太子妃谢宛如肩上。姑姑当即将我召入宫中,命我协助太子妃署理宫中事务。一时之间,这诺大的深宫里,竟只剩我们三人相互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