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了两三天,几个人总算看中了和衙门隔了一条街的一处碗头面铺,铺子小的只有一间半门脸,一楼一底,可虽说门脸小,里头却极宽敞,小口鼓腹,李小幺看中的,是院子里两棵足有百年以上,却依旧生机盎然、吐满绿芽的银杏树,靠左边围墙边,还有架粗大异常的紫藤,李小幺站在院子里,着迷的看着那灿烂至奢靡的浓紫,那深郁热烈的紫扑溢出来,从眼里流进心里。若是夏天到了,这架紫藤花尽叶盛,银杏在上,紫藤在下,这一片浓荫,多少诱人,多么舒适!到时候,就在这院子里,在这紫藤架下,放几张老旧的藤编桌椅,一只土陶瓶随意cha上几枝野花,就是份难得的好意境,那些讲究风雅的文人学子,必定喜欢。
李小幺看中的是树和藤,孙二当家却是看上了这个宽敞异常的大院子,和后面几乎算是全新的三间正屋,两间厢房,连上这些,这间铺子也不过只要二百两银子,象店主说的,真是便宜卖的。
李小幺拉着魏水生和孙二当家坐进离铺子不远的茶坊里,喝着茶,打量着每天从这条街上经过的行人,有几个衙役,有几个是府衙后院出来的,有几个是往府衙跑着办各种事的,几天看下来,李小幺还算满意,这条街上,开的有南北货店、文房四宝铺子、还有家书肆、一家靴子铺,一家帽行,至少府衙后院的买办、长随、婆子们,是这条街上的常客。
张狗子和赵五哥依着李小幺的吩咐,跑了几天,细细打听了这条街上住的都是什么人,搬来多少时候了等等,打听下来,都是些老门老户的人家,有几家,还算是耽美书斋,李小幺心里有了数,拿定了主意,和魏水生、孙二当家又细细商量了些细节,就拍了板,由魏水生出面,顶了这处铺面下来。
孙二当家算是魏家掌柜,带着张狗子和赵五哥,当天就搬进了铺子里住着去了,几个人在铺子前前后后仔细看了几遍,商量来商量去,决定还是依着小幺的意思,把这铺子gān脆改成茶饭铺,以喝茶为主,再搭着卖些jīng致些的点心小食,这吃点心、做点心上头,李小幺还是有些心得,自诩可以指点指点铛头厨子的。
商量好了,分了差使,各自开始忙了起来,孙二当家负责出去寻找合适的铛头,李小幺和魏水生商量着,决定紧挨着两间厢房,再隔个小院出来,小院给孙二当家和张狗子他们住,前面gān脆接出个宽廊,再把门扩宽,打断门槛,把前面和院子并成一处,往后晴天就在紫藤架下摆桌椅,若是落雨,就摆几张桌椅在宽廊下,听雨喝茶吃点心。
诸事粗定,孙二当家打发赵五哥回去山上,将房契带回去,再跟李宗梁仔细说了这铺子的事,又照着孙二当家粗算的数目,又取了些银子带回来。
李小幺和魏水生一直在郑城住了一个多月,看着盖院墙,加宽廊,修整油漆各处,又重新添了桌椅,四墙挂了字画,装点好各处,做好了水牌……忙得差不多,择了个吉日,挑了挂鞭pào放了,这个小小的紫藤居就开张了。
孙二当家,如今是孙掌柜了,孙掌柜照着李小幺的吩咐,开张当天,带着赵五哥,往衙门送了几趟茶汤、点心,又各人发了一圈紫藤居的筹码,只要那些衙役、书办肯常来光顾,就是不给钱,李小幺也是愿意的。
第四十二章雨中
孙掌柜识文断字,估计落糙前也是小富人家,至少读过书,说不定还做过生意,打理起紫藤居头头是道,李小幺只说了几句,孙掌柜就明白了她的意思,是要往风雅上做,李小幺见他是个极明白的,也就放下心来,和魏水生回去笔架山住了几天,将山上的帐,孙掌柜原来管着的,和李小幺管着的,都jiāo给了魏水生,李小幺如今要先集中jīng力,把紫藤居的生意做起来,再想法子寻出几条能打听消息的途径,在山上没住几天,就又和李宗贵一起进了城。
李小幺拉着李宗贵,吃遍了郑城大大小小,有点名气的茶坊,尝了各家打出来做招牌的茶汤和点心,心里有了数,和李宗贵嘀咕着,总觉得如今这铛头不是自己人,年纪又大了,就怕她好不容易教会了几样点心,他又要走,这让人qíng何以堪!?
李宗贵想想也是,找了孙掌柜来,三个人商量了半天,觉得李小幺的想法极是,倒不如让张大姐过来跟着如今这铛头学学做点心的手艺,学的差不多了,李小幺再指点指点,李小幺会吃,可是不会做,她的指点仅限于对成品提出意见和改良方向,至于如何揉面、如何打胚等等,她就一无所知了,过节的时候,张大姐能在她这个大外行的指点下,烧出味道几乎不差什么的各式菜肴,可见这厨艺上的天份是不差的,至少能听得懂李小幺的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