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慕猛地一惊,李庆成说:“走?去北良。”
张慕蹙眉,李庆成不再多说,毅然拨转马头,在细雨中驰出岐黄堂,辨出道路,朝北面驰骋而去。
奔马渐远,张慕追了出去,廊前剩下没吃完的半碗饭。
李庆成冒雨赶路,在雨地中足足驰了半天,马蹄溅起漫天泥水,他在身上搜检,寻出一个玉佩,一枚金锁,一个方青余送的铜鱼,把铜鱼收好,金锁当成银子。
雨渐大,张慕在雨中疾奔而来,不即不离地跟着李庆成。
李庆成一直未曾发现,他逃出京城后,连着三天空腹,药下肚后未曾调理身体便再次赶路,虚弱无力。
路过西川与西凉的界山时,天地间下起了暴雨,雷鸣电闪,漆黑一片。
李庆成在界碑前驻马许久,最终失去了所有力气,缓缓侧倒下去,摔在水里,失神的双眼看着天空喘息。
张慕从一棵树后走出来,把太子再次抱上马,调转马头回西川。
这一次的淋雨是致命的,李庆成积寒、心忧、病愈后再次跋涉,令他发起了高热,娥娘针石与药敷,妙手回春,终于把他救了回来。
一场大病后,李庆成再睁开眼,什么也不记得了。
“你是谁?”李庆成茫然问:“这是哪儿?”
张慕呆呆地看着太子。
李庆成支撑着起身,看看张慕,又看娥娘,目光呆滞:“我怎么会在这里?”
娥娘道:“鹰哥?你怎能让他雨天就这样出去?!”
张慕的声音生涩,咬字不清:
“我关得住他一时,关不住他一世。”
娥娘无法再说什么,收拾银针出房。
张慕静静看着李庆成,李庆成也看着张慕,二人在寂静的房内对视了足足一刻钟。李庆成的眼睛清澈,连日深锁的眉头已舒展开来。
李庆成疑道:“你叫什么名字?我记得你是……很熟悉的人。”
张慕取过桌上的一个小铜鱼,李庆成伸手来拉,摸了摸张慕温暖宽大的手掌,又摸手掌上的铜鱼。
“记得么?”张慕问。
李庆成茫然摇头,张慕转身取来一把剑,是方青余的“云舒”。
李庆成:“这是什么?”
张慕:“剑,这个呢?”
李庆成摇头。
张慕放下刀剑:“都不记得了?”
李庆成伸手去摸张慕的脸,张慕不动,沉默坐在床边,任太子发凉的手指触到他脸上的红痕,过了很久很久,李庆成问:“你的脸,发生何事,能好么?”
“小时候咱们在一起,被火烧的,你都忘了。”张慕说。
第4章 皮影戏 …
黄昏,延和殿上的红鸾有若大团的,燃烧的火。
大学士手边的茶已凉了,起身道:“皇上?”
李效陷入了漫长的沉思中,大学士道:“老臣腰骨近年不太好……”
李效道:“来人,送先生回去歇息,明日得空进殿里来,再给孤说说后头的事。”
大学士笑了笑躬身,离去时又看了侍卫一眼,忽道:“臣斗胆多嘴问一句,不知这孩儿犯了何事?”
李效仍在想大学士讲述的那个故事,随口答:“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本来今夜就要绞死的,现已过了时辰,先关进天牢里罢。”
大学士点头:“臣告退。”
大学士离去,鹰奴被押走,唯余一国之君的李效坐在龙椅上发呆。
李效摆驾,一路穿过御花园,正要回寝宫去,转念一想,又改了主意,前往养心殿见太后一面。
太后坐在榻前,落寞地看一套皮影,灯火绰绰约约地映在牛皮蒙板上,花团锦簇,仿佛是她少时的美好时光的留念。
宫人通报陛下驾到,太后浑没想到李效会此刻来,忙令人收拾了皮影,端上热茶。
李效淡淡道:“不妨,母后看就是,皇儿得空过来坐会。”
太后板着脸:“皇上也有得空的时候?”
后宫奉太后为尊,太后又是李效生母,养心殿无人敢怠慢了,饶是如此,偌大的后宫里唯太后一个妇人,多少显得有些冷清。
太后老了,李效看着她的脸,老妇人的法令纹延至嘴角,嘴唇抹成锋锐的暗红,凛然不可冒犯,自李效记事起,她便是这副表情,须臾不得松动。
无论小时候的李效如何表达与她的亲近,她总是那样板着脸,不欣喜,也不夸奖。
先帝早崩,太子体弱,在与宦官们的政权斗争中一命呜呼;她把李效扶上了本不属于他们母子的皇位,李家的江山等着她的儿子来继承,她有义务严格教导。
“皮影。”李效思考良久,挤出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