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在下直言。”魏攸闻言但是不由正色。“方伯你不是幽州人,怕是根本不懂得安利号这三个字的分量……实际上,安利号并不只是在聚财,它与普通商家也根本不是一回事。”
“愿闻其详。”陶谦也难得正色。
“那公孙大娘不愧是养出卫将军这般英雄的人物,”魏攸不禁幽幽一叹。“别人经商只求钱,可这位……我至今记得,当年安利号刚刚成立,老朽在右北平便听到过商号在当地宣扬,说是安利号只求铺设通衢,然后与利于乡里,方便于他人。初时,我也只觉得这是公孙氏为了自家名声所做遮掩,然而,凡二三十载,我在幽州亲眼所见,彼辈果然是如此做派,未曾动摇片刻。”
陶谦悚然肃容。
“无论丰年荒年,安利号从不囤积倒卖,必然开仓明示,平价收粮、平价出粮;每有积蓄,从不匿于土窖,必然往邻县邻邑购置土地,询问特产、铺设商栈;每到一处,必然与当地豪强大户公营,以下线的方式让出红利;每行货于商路,无论渤海还是路上,若有人请随同行,则必然允诺……如此种种,别的地方我不知道,但辽西、右北平以及辽东三郡,安利号早已经深入到每一处乡里;渔阳、广阳、渤海,则纷纷铺设到县邑;而其商路更是东环渤海一周无遗漏,南沿涿郡直通邺城,西走上谷、代郡穿入并州……方伯,如此这般的商号,你自扬州至幽州,可曾见过第二家?”
陶谦肃容以对,默然不语。
“正是这家非比寻常的安利号,硬生生以不影响公孙氏清誉的方式将各地大小豪强、弱小世族,以及公孙氏各地支族硬生生黏合在了一起。故此而言,公孙氏之强非只是一公孙氏,实在是兼有世族、豪强、商贾三层之力。”魏攸昂然对道。
“如此庞然大物,之前多任刺史,居然无动于衷?”陶谦愈发严肃起来。
“如此庞然大物,于各任方伯而言,倒也不是刻意放纵。因为只是数年前,这庞然大物也还有着明显致命之处。”魏攸叹道。“幽州人尽皆知,安利号之强盛只系在公孙大娘这一位奇女子身上,其人若有一日老去,后继无人,无论是交给族中还是剥离出来给其子继承,都将难以维持气候。只是……”
“只是卫将军既然已经为卫将军,这安利号便再无可制了!”陶谦正色接口问道。“对否?”
“卫将军天下名将。”魏攸依旧昂然对道。“烧弹汗山以保上谷、代郡;灭高句丽以安辽东、玄菟;覆广阳黄巾以定广阳、涿郡;杀张宝以扶幽州全境……如此功绩威德,兼以乡梓之论,敢问方伯,幽州何人能制公孙氏?又有何人愿制公孙氏?”
陶谦目视魏攸良久,却是一言不发,良久,方才起身往堂后去了。
———我是无人能制的分割线——— ? 众人见到魏攸暂时压下了陶谦的气焰,不免各自心中大呼庆幸,就各自恭维了魏攸几声,然后便也纷纷散去了。
唯独魏攸本人面上平缓,心中却难掩忧虑,当日回到公房也好,归家也罢,都是坐卧不宁。
而果然,当日无事,第二日一早,魏攸尚在蓟县城中的舍内用早饭呢,便忽然听得前院鸡飞狗跳起来,然后一人赤帻苍须、直裾轻衫,昂然直入……不是本州刺史陶谦陶恭祖又是谁?
“老魏且用餐。”一口徐杨口音的陶谦直入舍内,没有不见外,然后居然直接坐在了人家门内的一条长凳上。“不必管我,等你吃完咱们再说。”
魏攸苦笑一声,却也无可奈何,只能赶紧喝粥。
“不用换衣服带官印了。”陶谦眼见着对方喝完粥去净嘴,却是用让人不安的徐杨口音又叮嘱了一句。“这身素净便服蛮好,我还给你预备了一个半铜之印。”
所谓半铜之印,乃是说官印只有一半是铜的,另一半干脆是恶铁……这不是什么合金更好的说法,而是最低级升斗小吏所配的制式官印。
魏攸愈发无言,只能匆匆洗手,然后接过对方不知道从何处取来,看上去脏兮兮的半铜印绶,胡乱系在腰间,便随对方出门去了。而出去以后,只见停在魏攸舍前的乃是一辆敞篷的驴拉板车,车之上更是随意扔着些许柴薪、干草、木叉之类的东西……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