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迄,太史慈手中弓矢却是应声而射,一支白色羽箭自苏仆延后颈处而入,几乎整个穿过了对方的脖子,然后又入地三分,俨然又是如刚才那一箭一般力道十足,居然是将苏仆延的脖子整个钉死在了地面上。
“不要怕!”杀了辽东乌桓首领后,太史慈依旧不以为意,其人收起弓矢,又走到那把椅子后面捡起两个手戟插在背后,却又对着那名早已经惊吓失神的乌桓斥候好生安慰了起来。“我太史慈生平从未失信于人……若是死的苏仆延不能换来赏钱,我便拿我自己的功劳换钱,无论如何,也将说好的五万钱给你。不过,若真能赎回家人,以后还是不要再生异心的好……辽东有我们赵公在,你们这些人是翻不起来的!”
这斥候张口欲言,却居然说不出话来,只能跪地叩首……其实,不管是这些地上的乌桓人还是站着的汉军军士,所有人都已经醒悟过来,所谓延续百年的辽东乌桓,随着刚刚太史子义的这一箭,也算是到此为止了。
而太史慈成功解决了辽东乌桓最后的隐患之后,也是直接与此处渡口的亭长告辞,并直言会报上对方功劳,然后便带着俘虏与苏仆延的首级,还有那四五条渡船,一路沿着大凌河向北去了……原来,其人此行还有搜罗船只,供辽东汉军渡河所用的任务。
反倒是苏仆延,只是恰好遇到了投诚的斥候,然后顺手而为罢了。
然而,当太史慈带着搜罗来的船只沿河一路向北行军的时候,还不过半日,忽然间,河对岸就有数匹骑着白马的汉军隔河自南面追来……一问才知道,这几骑汉军本想从渡口过河,却听说渡船被带走,这才无奈沿河追索。
都是汉军,说不定还有紧要军情,太史慈当然没有理由拒绝,于是立即让人放船过去,引对方渡河。
“敢问这位袍泽官职,要往何处去?”然而等到对方来到河水这边,太史慈却一眼便注意到这几骑为首之人居然挂着黒绶铜印,俨然最少也是一名曲军侯,便不由大奇。
要知道,此时河对岸大部分都被辽西乌桓叛军所占据,军官大部分战死,也就是阳乐城和昌黎城这两座大城尚为汉土,但其中六百石以上的朝廷命官也都是有数的……如何突然冒出来这么一个军官?
“正要问足下呢,身居何职,居然在此?”这人也自然注意到了太史慈的官阶与这么一队兵马,也是好奇不止。
“哦!”太史慈不以为意,当即拱手言道。“北海太史慈,现为右将军领辽东太守赵公门下将军府司马,赵公已平辽东乌桓,正要渡河,所以在此。”
“原来如此,”此人闻言也是不慌不忙。“见过太史司马,在下常山赵云,蒙卫将军不弃,现为曲军侯,奉我家将军命往谒辽东公孙老夫人……”
“卫将军……辽西五百里俱为敌占,赵曲长既然是从卫将军处来,如何行五百里至此?”太史慈愈发疑惑。
“三日前,也就是天晴前一日,我家君候已复柳城,杀塌顿,俘丘力居,斩首过万,俘虏过万,辽西已平。”赵云从容答道。“此行正是奉命请老夫人过柳城一行,商议如何善后。” 太史子义当然有理由怔在那里,因为这位常山赵曲长的话里有太多值得玩味或者说值得吐槽的地方。
譬如说,辽西乌桓的实力摆在那里,好几万闻名天下的突骑,五百里塞外孤悬,说平就平了,还是以斩首过万、俘虏过万,杀了一个首领、俘虏了一个首领的方式平定的,难免让人咋舌。
不过,考虑到对面那位卫将军的名声在外,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唯独一件事,那就是如果按照这位赵曲长的说法,如今乌桓举族命脉已失,而辽西百族杂胡白衣往谒卫将军,这就意味着辽西近二十万异族人口将要在柳城迎来他们最终命运的判决……可为什么卫将军不是来请朝廷任命的另一位持节将军、右将军赵公去柳城相会,反而是要请公孙大娘过去商议呢?
又或者自己只是恰好遇到了去请公孙大娘的信使,而自有他人去请赵公了?
当然了,甭管如何,太史慈虽然家境有些没落,可到底是世族出身……这一点从他的姓氏和自幼知文且少仕郡中便能看的出来……如今又是弱冠知名当世,还在辽东生活了不少时日,甚至还做了赵苞的司马,所以多少能想明白一些影影绰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