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汉_作者:榴弹怕水(1365)

2019-11-18 榴弹怕水

    总之,细水长流,我慢慢写,认真写,大家慢慢看。

    不过话得说回来,既然是疲敝期,我也有自己的无奈……我这个年龄、人生阶段,确实是很累的,有时候也不是真的不想尽力。

    举个例子,譬如昨晚上,我其实一夜没睡……按照剧情细纲,本该是沮授和许攸的双人戏,一口气阐述完我对汉末军阀的理解,定下袁绍阵营的路线图,但实在是无力。

    写到十点钟的时候,已经写到沮授出场了,然后两个人想表达的东西也都在心里面,可是忽然间去翻东西的时候,翻出来了我得一个包,找到了我高中同学录和大学本科毕业照,然后整个人就失控了……坐在电脑前,从知乎到微博到qq再到人人网,不受控制的去找所有的同学,去看他们现在人生轨迹。

    但很有意思的是,越看越心酸,大部分同学的社交媒体动态都停留在了一年前和两年前……他们跟我一样,到了这个份上了。

    半夜三点,一个人坐在电脑前面,孤独疲惫到无以名状,却什么都做不了,根本一个字都码不动。

    所幸,还有几个国外以及夜猫子书友还在,能跟他们私聊,让他们安慰我一下……但想想这种转嫁负面情绪的做法真是自私……可却不受控制。

    为什么能坚持写书?

    知乎上某个大佬问我时,我好像是说正反馈大于负反馈……譬如金钱、认识的新朋友等等等……这是事实。

    但尤其要强调的是,支撑一个人长年累月做这种事情的正反馈,不可能是一次性,而是长久的,温和的,持续的……所以俗一点吧,但却很真诚……感谢诸位,感谢格格巫,感谢之前的咸鱼大佬,感谢所有四十多位盟主,感谢管理员,感谢义务校对的书友,感谢写书评的人……

    感谢所有人。    公孙珣亲自动身去叩潼关,从军事角度来说无疑是个绝对愚蠢的做法。这是因为在这个时代之前,中国军事史上还从来没有任何一次陷入两面夹击状态却能取胜的明文战例,更不要说是主动进入了。

    当然了,第一次明文战例倒也不是很远,历史上就是在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卤城面对着司马懿、张颌、郭淮等人的时候以绝对劣势兵力做出了这样的操作,从此彻底奠定了他本人的军事地位,并将后三者的军事格局永远置于自己身下。

    不过,这个时候的公孙珣和其麾下所有谋臣武将都不知道有这个战例,公孙大娘也不知道……但是公孙珣却依旧选择了渡河去叩潼关,而他的属下也无一人反对。

    为什么?

    因为真的没有别的方法了。

    一个潼关,一个蒲津,就是这两个去处,想入关中,想破董卓,想夺回天子和中枢,你只能选择去尝试攻击这两个点。

    而以公孙珣如今的政治处境来看,他不取关中,不破董,不控制天子,可以吗?

    理论上当然可以,他毕竟有地盘、有兵马,有一个通晓历史前进方向的母亲从制度建设上、科技发展、经济民生等等各处引导他,时间久了、地盘大了,量变引起质变,或许并不耽误他鞭挞天下,称孤道寡。

    但是问题在于,就这么转身离开的代价是什么?

    是关中朝廷手里大量还在茫然且无所依靠的人才;是关中沃野千里的形胜之地;是刚刚投效他公孙珣的山西四郡上下的失望,甚至于离心离德;更是回身之后,面对必然要面对的袁绍时,可能存在的长久对峙的风险!

    袁本初姓袁,是天下仲姓,他不需要这个朝廷大义,其人醒悟过来以后登高一呼,关东的地盘他随便占;董卓姓董,是个西凉边鄙,没有中枢在手他什么都不是,什么都做不了,甚至有了中枢在手也注定要失败;公孙珣复姓公孙,也养了不少望,所谓不上不下,他可以接受没有中枢在手的局面,却要担忧天子与中枢落于他人手后自己的政治失分!

    有些东西,不是你想不争就可以不争的,别人就会拿走……历史上袁绍犯的错误正在于此,公孙珣不可能于这种战略级别的问题上重蹈覆辙。

    再说了,公孙珣许诺过贾文和,许诺过鈡元常,许诺过河东、太原的那些人,甚至在孟津许诺过自己、许诺过刘宽,一定是要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