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下笔如飞。
“故此。”公孙珣扭头看向荀攸道。“请天下人替我转告这些贤能之人……若他们求财,我愿意予财;若他们求名,我愿意予望;若他们求尊重,我也不是不能做出姿态,以礼相对……但怕就怕在,这些人根本不愿意告诉我他们到底想要什么才能愿意为我效命,以匡扶天下!”
荀公达笔下微微一滞,却还是迅速用雅言写完了这个意思。
“最后……”公孙珣盯着身前,忽然一声叹气,“从私心来讲,我还是更愿意看到来的人跟我一样,是想清理天下、扶危定乱的同志……那么届时,从军者,我愿意与他们同袍;从文者,我愿意与他们同席……唯此而已!”
荀攸低头看向了自己身下的席子,却又赶紧低头书写。
“写完了吗?”怔怔看着身前的公孙珣忽然扭头问道。
“喏!”荀攸拱手奉上。“今日方知,将军能成大势,固在求贤若渴。”
公孙珣哑然失笑。
诗曰:昔寻旧友向盘谷,正见高崖巨壁争开张。
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
马头溪深不可厉,借车载过水入箱。
平沙绿浪风陵渡,雁鸭飞起穿垂杨。
南宫**出旧物,潼关飞将走无双。
长安闭门三十日,推书扑笔歌慨慷。
将军北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彷徨。
长星不为虎狼住,半夜渭水下流光。
——————我是怼的脑门疼的分割线——————
“太祖既讨董成,白马入长安,途有河南父老沿街攀楼相见,泣告左右曰:‘此昔日铜驼街杀王甫白马长史也,今复杀董卓,天下终可长安也!’关中遂有言传于天下,曰:辽西白马,不负天下!”——《世说新语》。赏誉篇 “太祖既讨董成,白马入长安……往未央宫谒汉帝,时汉帝十岁。既出,蔡邕以故旧往曰:‘天子何如也?’对曰:‘天子聪明。’邕乃起身拜:‘今君侯引十万众渡渭水,长安人心不安,今天子十岁而聪明,君侯女年正嘉尔,何妨许以为后,以安天下人心?’太祖勃然对曰:‘灵帝亦聪明,然祸乱天下,堪称贼首,故吾之虎女焉能嫁贼子?’”——《新燕书》。卷一。太祖武皇帝本纪 本卷完
困死了,睡觉!
一周年总结兼百盟感谢
写这本书的时候,期望过成绩,但从来没有指望过百盟,只能说诸位真的是让我措手不及。
虽然这个感谢是之前就答应下来的,但突然打开文档,一时间也不知道从哪里说起,想了想,只能从头找点话说。
这本书的来源是我大二那年的一次尝试,当时就想写一本白马公孙的书,想写属于自己的三国,我估计中二期有这种想法的男书友很多……但也正如大家想的那样,那本书写了十几万字,然后根本没法看,最后起点自己清理书库就给清掉了。
但是从那以后,这么长时间,脑子里一直有一个故事的雏形没有散去,一个发迹于辽西的骑兵势力,如何快意恩仇,先打什么地盘,再打什么地方,先收什么将军,再收什么谋士,那一场战斗该如何演绎,哪一场战斗该如何耍帅,然后又在听着哪一首歌的时候忽然又产生了新的场面幻想,并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忘掉更多的东西。
换言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东西是随着你的知识、人生观、世界观不断进化和改变的,唯独和大多数书友不同的是,绝大多数人会渐渐忘掉这种东西的,然后投入到生活里,而我却在无意间踏入到了网文这个领域里。
所以在第一本书尚未结束的时候,我就直接告诉一些很熟的书友,下本书我要写三国……但是得到的反馈很差,很多书友直接告诉我,三国被写烂了。甚至有书友告诉我,我可以写,他也会看在书友的面上给打赏个盟主,但不要指望他会从韩娱跳到三国来看一个写烂的争霸故事。
实际上,我的盟主前几位都是老书友的面子打赏——所谓大家关系这么好,即便我不看你的书,也可以给你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