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孝不是都说了吗?这种事情没有区别……”荀谌也是无奈。
“奉孝说的不对。”荀彧喟然摇头。“有些事情对有些人是没区别的,但有些事情对于有些人却是事关根本……兄长不用过虑,我觉得关云长未必会杀人,便是真杀人,也是奉孝先死,他死了,没人报平安与我,我躲开便是。”
荀谌无奈转身而走,但走不了几步,却又见到郭嘉正扶着腰中长剑好整以暇的立在堂前一处大树后,俨然已经听得一清二楚,却不由愈发摇头不止,然后兀自走开。
荀彧不慌不忙,继续往前来到属下,对郭嘉出现在此处也丝毫不以为意,似乎早就看到一般:“奉孝……”
“文若兄不必解释。”郭嘉一手扶剑,一手掩鼻而言。“我本也是想去见识一下卫将军麾下人物的,之前去邯郸只见到审正南,还未曾见这关云长呢……而且再说了,且不提我远远去看老百姓形状,也能知道这些人是被驱还是自发迁移,便是真倒霉被活剐了,也一定先派个人报个假平安,骗文若兄留在污城,将来与我一同共赴黄泉……既如此,又有什么不甘的呢?”
“原来如此。”荀彧一时失笑。“倒是我计较错了,却从不知奉孝如此阴险……但你不要掩鼻了行不行?我知道夏日熏香混着汗气不好闻,回去便扔了香囊总行了吧?”
“现在便扔吧!”郭嘉恳切言道。“着实难闻,一刻都难忍!再说了,之前你引着我们从颍川逃难至此,路上不是都没用吗,不也无人嫌弃你?如何稍微安顿下来,又要熏香?还偏偏买不起好香,只能买劣香!”
“习惯了而已。”斑驳树影之下,荀彧低头解开自己的香囊,然后一时幽幽叹道。“几十年的习惯,怎么可能轻易改的掉?”
————我是习惯成自然————
“汉末荀彧,伟美有仪容,与人言如沐春风,又好熏香。故常曰:‘荀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世说新语》。容止篇 PS:为了章节完整性,午休才码好的…… 天气炎热不堪,而邺城周边的气氛因为自南面而来的迁移人群变得格外燥热不堪。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数万‘流民’,还有几千全副武装的士卒,谁能不怕?从黄巾起义之前,流民就已经算是大汉朝的某种常规灾害了,更不用说这一次还掺杂了更确切的军事隐患。
而这其中,邺城和紧挨着的武城、九侯城倒也罢了,三座城一大两小互成犄角之势,更兼邺城本身城大人众,倒也不惧;唯独一个卡在清漳水与其支流污水之间的污城却是最紧张的:
没办法,污城一来城小;二来城远;三来魏郡正在易主之时,人心天然不安;四来消息已经确定,大概是审配和关羽也不想多生枝节,所以便选择了这条离邺城最远的道路,南面数万迁移百姓已经明晃晃的直奔污城而来。
故此,也就难怪污城内外一时人心惶惶了。
不过,好在邺城那边倒也没忘了污城,早在朝歌百姓来到清漳水前两日,便有一位据说是做过黄门侍郎的荀君亲自带着几十名甲士,押送着财帛、酒水来到了污城坐镇。
这位荀君年纪轻轻,不过二十七八的样子,字唤做文若,看起来也文文弱弱,但做起事来却井井有条,让人信服……其人甫一一入城,便当众唤来城中驻守军官军士,先出示了带有魏郡太守粟举大印的文书,然后便当众将带来的钱帛、酒水按照官阶、军士人数,亲手挨个发了下去;到了第二日,他更是亲力亲为,带着本城军士,清理城内城外,一边将老弱安置于城邑中不说,一边却又打开粮库,以粮食为工钱,招募青壮拆除了城外的杂乱市场,并顺势搭建起了不少简易却显得极为整齐的凉棚,还建起了不少锅灶,甚至在官道百余步外挖了几个大坑;而就在这日晚上,眼见着城内外的人心已经安定,他还派出了一直跟在自己身边的一位亲信‘后辈士子’,也就是郭嘉郭奉孝了,渡河去面见对面的主将关羽关云长。
毕竟,这一日晚间,污城上下已经清楚能看到清漳水南岸的‘流民’营地有多大规模了,这时候派出使者去沟通一下,避免生乱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