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晟缓缓点头,颌下无须微微颤动:“我早该想到的……这个东西,多半只能是袁绍与你,卫将军不可能与你!因为若是直接降服于卫将军,你哪来的功劳封侯荫子?只怕是立即便要以一个空头两千石闲置。”
“其实也说不定有机会,因为卫将军用人上还是挺大度的,未必就会真的闲置我,但我不敢赌……因为咱们的出身你也知道……他入主长安都一年多了,我却毫无动静,说不定早已经对我心怀不满,想要除我而后快了。”张燕一声感慨,却又起身过来到张晟身前,俯身恳切相对。“而白骑你与我处境绝类,下面那些人倒也罢了,但咱们二人投卫将军却未必有随袁车骑有前途……若你能随我赌一赌,将来我功成退下,一定向袁绍那里推荐你,让你来领我旧部,征战一方,将来说不定也能封妻荫子,成一个开国侯!”
张晟抬头盯住对方,缓缓颔首:“既如此,请中郎将明示吧!此战,你意欲何为?”
“简单!”张燕回身坐下,正色相对。“卫将军虽然兵少,却皆是精锐,以他的明智必然知道我们军中良莠不齐,说不定确实是轻视我等才背河列阵,故此,我欲反主为客,效淮阴侯置之死地而后生之策,一面诈败诱其来攻我大营,一面遣精锐绕其后攻其大营,让他进退失据……白骑觉得如何?”
“可以!”张晟也扬声而起。“如此一来,成了,咱们便扬名天下,不成,大不了退入山中……反正本来也只是要‘挠项王之背’嘛!有何不可?”
“正是此意!”张燕大喜过望。
————我是大喜过望的分割线————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史记》。淮阴侯列传 PS:这次真不怪我,我得上传了二十分钟……不停的服务器崩溃,最后手机复制上传的。 张燕得到张晟支持,大喜过望之余,却依旧小心,甚至为此更加谨慎。
实际上,早在他与张晟独自交谈之前,趁着军事会议的时候,其人的心腹部属就已经接管了整个大营的外围防务。而等到他得到张晟支持以后,更是直接下令,除中军外,各部不得擅自派遣斥候,甚至于打水、砍柴等必须事物,也只能从后营方向出去,往身后太行山深处去处置,不得越过前营半步……违令者斩!
后面四个字,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军令,而是用一个白日数十个散漫士卒的脑袋来阐释的。
而当日晚间,召集各部首领的新军议中,除了定下了方略之余,更是确定由张燕本部同时承担起了大营留守和别动队的任务……此战是以仓促对仓促,公孙珣只有五千人,张燕也只有两万,但其人主力直属部众一万众却是尽数而来,之前发两千人往井陉东口兜底,现在剩下八千众,一分为三,两千留守,一千迎战,足足五千别动,却是颇显决断。
其实,也不是没人提出意见,认为张燕一个别动队压上五千主力稍显冒险,而且封锁营盘未免有些信不过大家,但随着提意见的那名首领被当场推出去斩杀,其部为张燕心腹接手,此事却也尘埃落定。
说到底,这位定难中郎将还是有几把刷子的,虽然看史书都需要有人替他读,但却经验丰富、无师自通,最起码他知道,作为一个山贼盟主,自己最需要防备的是什么——一群山贼,分成十余部,人心驳杂,纪律不明,最要提防有人临阵反水,次要小心军情外泄。
事实上,之前公孙珣刚刚入陉时侃侃而谈,提到韩信背水一战背后的真正精华在于把握战场主动性,娄子伯和荀公达同时若有所思,所思者便是这二者了。
毕竟当年韩信一战击破二十万赵军,后世公论,首功自然是韩信本人出神入化的手段,但有一人的功劳却比率领轻兵两千偷袭大营的别动队将领还要高,却是当时在韩信军中的张耳。
张耳这个人,乃是和陈馀一起兴复赵国的功臣,是当时赵国政权中的两位实际开创者之一,他与陈馀决裂,然后又在韩信这里,但无数心腹旧部却在对面,这使得韩信对对面赵军的军事部属、将领性格,甚至于预备军事计划几乎了如指掌。
换言之,背水一战,韩信之所以能把握战场主动性,很大缘由是他手上有无数间谍,是开了地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