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君侯的意思是什么?”娄圭愈发谨慎。
“原本我对此并不在意。”公孙珣坦诚道。“但今日沮公与一事,却是让我觉得,若让阿定随行子衡在此,对子衡未必是好事,于阿定而言也太早了些,他连束发都没有……”
韩当越听越怪,终于忍不住插嘴询问:“君侯,凡你在此,子衡与定公子来便来,何至于什么好坏?”
“这便是问题所在了。”公孙珣望着韩当微微笑道。“我意等到春日冰化,广宗城一击得手后便不再留在军中,而是让子衡以我长史之名为正,你二人为副,三人总督诸军师、州郡长吏、军中将尉,统揽河北战事,灭亡袁绍。”
“那君侯去哪儿?”韩当怔了许久,方才小心问道。
“算算时间,彼时正是春耕,我原本就准备回身幽州视察一二的,正好阿定来此,我便带他去在你们身后四处走一走,见一见什么才是国之根本。”公孙珣缓缓而答。“你们以为如何?”
“君侯说了算。”韩当实在是想无所想。“属下听命便是……但有属下在,军中一定会尽量帮吕长史维持一二,而想来以吕长史的过往威望,军中诸将应该也不至于有所不服的。”
“属下也以为可以。”娄圭稍作思索,也是再度应声。“但不妨撤去属下,让审正南来做这个副手,或许更佳……”
公孙珣闻言稍有所思,复又微微颔首。
建安元年腊月,袁绍托魏郡及长子袁谭于都督沮授,然后东走广宗,汇集安平逢纪、平原崔琰,得军八万,却围城十余日至年关而不下。而几乎是同时,公孙珣也终于等到了自己的长子公孙定与自己的长史吕范,以及随行的大批粮草、辎重。
年后,正月初三,卫将军公孙珣终于不再犹豫,其人于邯郸城下誓师,发文河北全境,然后全军六万众扔下魏郡,即刻东向,直扑袁绍。
与此同时,关云长同样放弃了对魏郡的进逼,而是扔下少数防守兵力,集中两万精锐沿着尚在凌汛的黄河,直扑东郡。
袁绍得知消息,竟然一时茫然不知所措,以至于在广宗城数日犹疑不定。
—————我是快死了的分割线—————
“昔者汉之微,豪杰并起而争天下,人各操其所争之资。盖二袁以势,董卓以强,刘表、刘焉、陶谦以授,曹操、刘备、孙坚各挟其智勇之微而不全者也。独珣以人成事。”——《汉末英雄志》。王粲 某种意义上来说,袁绍的犹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站在他的角度来看,或战或退都是可以尝试的,但又偏偏都有让人为难之处……
如果真要打得话,好的一方面是他现在有生力军,有些许兵力优势,更重要的是还有地利(刚刚开冻的漳水),足堪一战;但坏处是,一旦再次发生像梁期一战那样的大败,那他袁绍的局面就会真的一发不可收拾了。
而如果不冒险,直接扔下广宗退过清河(河流名,清河郡名称来由),回到身后的清河郡中,依靠着清河、平原这些地方的数十座城池节节防御,固然避免了像之前梁期城下一败涂地的局面,但这么做无疑是将魏郡、安平国,乃至于河间国整个拱手送出,有将沮授、张颌等等阵营中的河北势力连皮带骨、连人带地整个出卖掉的嫌疑。
说白了,袁绍还在不肯承认,他是怕了公孙珣,他此番东行根本就是逃窜。而其人一旦自己骗自己,下面的人是没法子的……真没法子的。
这是因为这个封建时代,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人身依附关系上的,地方乡间中的宗族,军队中的部曲制度,文官中的属吏与征辟制度,使得下面的人无条件的依附到上一层人身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最后层层递进来到唯一一个人身上。
这个人,以前是天子,现在是各地诸侯。
而袁绍之所以强大,他的‘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之所以如此有用,便在于此了……因为这天下间的人物如果想做什么的话,又不好或者不愿自己当那个唯一之人,便会理所当然的寻一个人依附,请他领着大家去做这件事情。
实际上回头想想便知道了,当士人们被天子和他的家奴们弄的不堪忍受时,人们那时便理所当然的选择了袁氏;而当他们一不小心玩脱了,把皇权弄崩,并搞出来一个董卓的时候,人们为了反对这个千古奇葩,暴戾武夫时,便进一步直接选择了袁绍、袁术;而等到公孙珣异军突起,领着北地边郡一群边缘武夫成功取董卓而代之,而且宣称要鞭挞天下世族和豪强后,这些人为了反对这个他们畏惧却又找不到理由反对的人,却是更紧密的簇拥到了袁绍身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