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汉_作者:榴弹怕水(1752)

2019-11-18 榴弹怕水

    公孙珣情知对方不可动摇,便再度失笑,然后终于松开了手。

    话说,公孙珣之前吹捧什么淮南三杰,又是邓禹,又是陈平,又是比韩信还出色的,身旁诸多大臣其实心中早就不忿,唯独其中一些重臣与年长者多有城府,未曾显现,但另一边年轻人中间却总有忍不住火气的,此时见到公孙珣松手,却忍不住纷纷上前喝问嘲讽。

    同时上来的有三人之多,但相顾之后,一丑一俊两名未加冠的少年立即稍停,唯独一名带有印绶的年轻官员当先一步面喝问起了鲁肃:

    “如这位使者所言,刘豫州居于淮南,则淮南英杰归附,可我家卫将军难道只是居于河北区区之地吗?自董卓乱政以来,卫将军实掌天下之权,足下号称高才,自比邓禹,却只感刘豫州安淮南之恩,为何不感卫将军安天下之恩呢?”

    鲁肃不认得此人,只能茫然拱手,然后认真相询:“敢问足下姓名!”

    “去年七品官职冀州政绩考核第一,发干县令,太原王凌王彦云!”此人昂首应声。

    “失礼了。”鲁肃心下恍然,然后继续恳切相询。“那其余两位呢?”

    “这位是去年秋日入学,明经科第一,河内温县司马懿!”王凌随手一指。“而这一位则是去年文学科第一,山阳王粲!”

    鲁子敬心中愈发感慨,却是先瞅了瞅旁边一言不发反而似笑非笑的公孙珣,情知躲不过这一遭,才昂然应声:“见过三位……其实王君适才所言极有道理,凡感其恩,当为其事,在下也是颇以为然的。可是既然淮南英杰不愿从卫将军而皆从刘豫州,那便只能说明,刘豫州有恩德加于淮南,而淮南未见卫将军之恩德了!”

    王凌一时慌乱,不由去偷看公孙珣,却发现后者只是在笑。

    ——————我是笑眯眯的分割线——————

    “汉末,刘豫州遣鲁肃访太祖于邺城,陈登随行,相见于铜雀台,太祖照邺下诸臣与大学佼佼者为从,晚宴既罢,肃问登曰:‘适才应付匆忙,未尽品才俊,加冠为官者且勿论,诸少者元龙以何人为佳?’登答曰:‘台上有二少年应对出众,俊秀者曰司马懿,面丑者曰王粲,皆一时之选。’肃摇头:‘司马子言辞锋利,王氏子才气逼人,然适才吾与诸邺下臣从辩论,口出豪言,称卫将军无恩德加于中原,众皆变色,独一身长少年立于台侧,岿然不动,如鹤立鸡群,正欲闻彼姓名。”登私问族中古旧,乃琅琊诸葛亮也!“——《世说新语》。品鉴篇    王凌看到公孙珣笑而不语,却是重整旗鼓,再度凛然质问:“使者此何言也?!卫将军之功绩天下皆知!”

    “在下不善言辞,此实言罢了。”鲁肃坦然拱手作答。“卫将军的功绩和恩德天下人都知道,但离乱之时,镇压淮南使淮南重归安定恢复生产的,不是卫将军乃是我们刘豫州;而彼时屯田豫北,使中原少饿死些人的,也非卫将军而是曹奋武;驱除袁术这种祸害中原之辈,或许打出旗号的是卫将军,但提刀于阵前奋不顾身的却是故孙破虏;而这两年,中原士民得以交通往来,各地能使商旅辐辏,更是曹奋武和我家刘豫州一起并立南阳之功……这些事情就摆在那里,难道是假的吗?”

    王凌一时语塞,他本能的觉得哪里不对,却也不得不承认对方言语中的恳切与事实。便是台上其他众多大臣学者、俊才学生,也都有些异样,司马懿和王粲更是若有所思。

    “这位王县令,你为一州政绩第一,想来一定知道下面士民百姓的心思与认识。”鲁子敬见状继续缓缓言道。“天下乱了这么久,对于寻常百姓而言,加在他们身上最大的恩德便是能避开战乱、能吃饱饭、能安心生产,简而言之乃是能活命罢了!这个时候,加在他们身上最大的恩德便是能‘活人’,其余种种皆不值一提……而中原之地乱了十年,据在下所知,除了颍川一带还有人记得卫将军当年去彼处平了黄巾,所以稍显感激外,其余各处却没几人知道卫将军是谁的!便是从某些地方知道了卫将军这个称呼,却也不一定知道此人是谁!”

    台上众人神色各异,而王凌却愈发慌乱,因为他知道鲁肃所言可能句句是实,中原的士民百姓真的不会感激公孙珣。实际上,但他本能回头去看此番刚刚认识不久,出身淮南的蒋干,以寻求帮助是,却发现对方竟然一直低头不语,俨然是心中有所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