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汉_作者:榴弹怕水(1875)

2019-11-18 榴弹怕水

    言罢,其人终于撒开了贾诩之手,然后也不上马,便负手归营去了。众人不敢多言,纷纷转身随从而去。河对岸,杨俊更是带着夏侯渊尸首随曹仁入营去了。

    一时间,只有夕阳满河,继而繁星满河而已。

    ————我是被战略欺骗的分割线————

    “既见渊首,操面谢北使,复遣使往随渡河,面谢于珣,曾不改色也。待使去,又书令笺示于三军,东至东海,西至南阳,尽言渊不知马战,不善斥候,本非能用兵也,所谓‘白地将军’!然,令既出,或言,操潸然于座,竟至通宵达旦。”——《汉末英雄志》。王粲 PS:7.5k勉强二合一……    一如贾诩所判断的那样,曹操收了夏侯渊尸首后,甭管心里怎么想,表面上却满不在乎,而且其人立即传令三军,指斥夏侯渊本就不善用兵,在军中素来号称‘白地将军’,也就是白痴将军的意思,以示濮北之失与夏侯渊之死不值一提。

    另一边,公孙珣立营于濮水后,居然也即刻发布了明文军令,传示三军,却是一篇《罪己告》!

    之所以是告而非诏,乃是因为诏乃天子独享……告书中,燕公直承由于他本人骄傲自满,轻敌失态,所以才为曹操所惑,中了后者壮士断腕之计,从而使前期河北大军突袭带来的时间、空间优势尽数葬送,白白为了五千骑兵而浪费了数十日的决战时机,让曹军完成了军事防御纵深的构建。

    一场奇怪的到根本不对称的战斗,从战术结果而言,无疑是燕军的绝对大胜,他们用局部战场内的绝对兵力优势全歼了一支敌军,并斩获敌军大将;但从深层战略上来说,却无疑是曹军的成功,因为他们在公孙珣的突袭勉强稳住了阵脚,建立了终身防线。

    然而,面对此战,双方主帅却都在那里说是对方打赢了,自己输了,然后拼命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战争奇怪到这种份上,只能说明双方之前都对战争有些不切实际的预期,然后此时觉悟了而已。

    实际上,曹操的《白地将军令》和公孙珣的《罪己告》发出后,震动最大的还是两军主帅以下的那些高级将领。

    曹军那些出身沛梁的将领们自然是渐起同仇敌忾之意,作为援军来到陈留的鲁肃、刘晔等人更是明白曹操的苦衷并为之震动,另一边燕军将领也纷纷陷入惶恐震动之中,便是捡了大便宜的张辽和刚刚升了官的张颌都上书请罪,自陈有过了。

    前者推功,说是夏侯渊之死实乃诸将合力所为;后者检讨,为将者不当亲冒锋矢,置大军于不顾。

    对此,公孙珣却都留而不发,只是下令全军在濮水北岸设置防线,然后完善大营,与曹操在濮水上游酸枣、平丘一带隔河对峙而已。

    说是对峙,实际上却是在一边汇集兵力,一边相互试探。

    仅仅是数日内,准确的说是六月初的时候,酸枣、平丘那两个隔着一道濮水的大营中,双方军队的数量便都达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濮北是参与围猎夏侯渊的六万五千之众,加上两万支援过来的辅兵,常备的五千民夫,数量达到了九万之众;濮南是原本支援夏侯渊的五万战兵(曹操从陈郡带来的两万,鲁子敬带来的三万),在后续刘磐、黄忠、文聘等将带着刘表的支援到位后,也有足足七万野战精锐,外加本土作战下匆匆聚集的数万本地民夫,总数应该不下十万!

    除此之外,濮水下游,一直到濮阳、白马那里,双方都有部队沿途对峙。

    徐晃、张颌率一万五千之众居濮北四城,对面则是李通、文聘率军居匡城、蒲城、长垣等城,然后高顺居白马,乐进居濮阳。

    这种规模的对峙,双方都有些紧张,而且试探从头到尾都没停过,小股精锐部队不停的渡河试探,却始终难以立足……大军更是碍于夏日水涨,极难当面从容调度。

    不过这一日,随着司州牧娄圭从阴沟西面而来,靖安台副使郭嘉也从白马方向来到濮水,所谓原来邺下诸将为主的濮北大营主力各将,却是瞬间明白,战役的第二阶段即将到来。

    “将领且不提,贼军兵员素质本就不如我军,且夏侯渊部被围歼后骑兵上的劣势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