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战列舰和战列线这个概念已经有了雏形,但还没有正式提出,还处于一定的进化和模糊状态。
所以,海上的作战力量还是以武装商船和战船为主,主要武器就是红衣大炮这种类型的火炮。
然后最大的区别就是各国船只的不同构造,通过不同类型的船只,搭配不同数量的火炮。
比如,有的国家走大型化路线,船只很大,再通过建造几层甲板,配备更多的火炮,比如西班牙人。
而有的国家则更注重灵活性和数量,比如荷兰人。
而大明,似乎已经被时代抛弃,船只更趋于小型化,大型战船才400料,不过一百三十吨左右的排水量。
装备的火炮也不多,绝大多数连十门炮都不到。
而同时期的西方战船,因为有两层,甚至是三层甲板,所以动则几十门火炮,超过一百门火炮的情形也很常见。
哪怕是走小型化路线的荷兰人,随便拿出一艘船,也比大明的船只大很多。
十一年前明荷之间的料罗湾海战,郑芝龙之所以取胜,最主要原因还是数量占着绝对优势,十倍于对方。
而且荷兰人战船数量太少,只有九艘,还只是配了十多门火炮的小型三桅帆船。
在这种前提下,取胜了也不值得太过夸耀。
毕竟远东离欧洲太远了,对风帆船只来说,这个距离还是太过危险。
把自己手中赖以称霸的大型战船投入这么远去冒险,实在是不值得,毕竟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还是在欧洲。
如果无法在欧洲站稳脚根,征服再多的地方也有些得不偿失。
正因为如此,欧洲各国在远东投入的军事力量都有限,几乎都是小型战船。
所以,英国人,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这才先后败于腐朽的大明水师之手。
虽然西方的海上实力已经超越大明很多,但唐宁还不想模仿西方人那一套来打造自己的首支海军。
一艘战船上安装几十上百门红衣大炮有意思吗?他唐宁的军火库中可不缺大炮。
只是没有专门的舰炮,所以才需要去检验一下。
看配备哪几款火炮,能够让自己的舰队,在无法保证数量的前提下,却拥有强大的战斗力。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他唐宁根基尚浅,无法直接铺开一支庞大的舰队,除非郑芝龙向他唐宁投降。
否则的话,他既没有那么多人,也没有那么多船,更养不起。
现在与郑芝龙合作,或者让他投降,这个可能性几乎为零。
说不定郑芝龙正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然后将新军一举歼灭呢。
潮州府近海处,已经被规划出了一块禁航区。
此时,一艘被武装过的中型鸟船,正对着一千五百米左右的一艘靶船进行射击,“轰轰轰……”
经过十天的不断测试,唐宁已经大概的摸索出了一套装备方案:机枪、高射炮加反坦克炮。
高射炮自然不是用来防空的,反坦克炮也不是用来打坦克的。
这两种炮都属于加农炮类型,炮弹膛口速度高,可直瞄射击。
在没有专门舰炮的情况下,实践证明,用这两种炮代替是比较不错的选择。
至于毁伤效果,对付目前以木制为主的战船,自然不必多说。
机枪就用MG42通用机枪,机枪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对方快速接近的小船。
以郑芝龙为首的海盗式打法,就喜欢用大船牵制,然后用大量小船疯狂接近,再用搭钩点火的方式烧毁或击沉敌船。
当初荷兰人就是被这种战法给打败的。
高射炮,唐宁配备了20毫米、37毫米、50毫米和88毫米四种口径。
20毫米和37毫米高射炮,既可以击毁接近的小型船只,又可以压制和杀伤敌方战船上的人员。
毕竟机枪主要是杀伤敌方人员,无法迅速将船只击沉,但这两种高射炮就可以起到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