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郑家的那些主将,也不是什么旷古烁今的良将。
再加上新军在福建情报机构的作用,提供大量的有效情报,以及策反郑军人员,这也无疑为新军的行动增添了一大助力。
在这种情景下,郑家那些平庸之才,在新军手上屡屡吃亏,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这不只是郑氏集团的问题,而是整个大明军政的通病。
明军能不能战,往往系于主将一人,主将善战有良才,这支军队就不会差到哪里去,比如卢象升、袁崇焕、孙传庭等。
但是,这样的名将又能有多少,更多的军队还是掌握在军事能力平庸,但身居高位的人手中。
这些人能力平庸,但对军队的指挥又说一不二,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参谋部这种机构存在。
恐怕就算是有,也只是形同虚设,这就注定了他们带不出一支善战的军队,甚至还经常犯一些可笑的低级错误。
在活捉郑芝龙后,新军并没有整军再北进,而是将郑芝龙被活捉的消息通过《明报》等途径迅速的传播开来。
一时间,整个福建的残余郑军人心惶惶,漳州府、泉州府、兴化府、福州府、福宁府这些沿海州府,未等新军进至,直接递出降表出降。
暂避在闽中延平府的郑芝豹和郑彩部两余万人,也有些手足无措,不知何去何从,直到郑芝龙的亲笔劝降信送到他们面前。
是的,被俘虏的郑芝龙似乎也认命了,没多久便同意投降,并愿意写信劝降那些同宗兄弟和后辈。
这也在唐宁的意料之中。
但是,郑芝豹和郑彩、郑联两兄弟的意见却不一样。
郑芝豹赞同投降,但郑彩和郑联两兄弟却不愿意向新军投降,他们的意见是北上,宁愿投降弘光朝廷。
原因无他,他们舍不得手中的权利,他们很清楚,一旦向新军投降,手中的权利很可能被唐宁分解掉。
反观弘光朝廷却不同,正是用人之际,率军北上还可以将闽北的一些军队收拢,聚集几万人抵达应天府,应该能够得到重用。 郑彩和郑联两兄弟是郑芝龙和郑芝豹的后辈,双方是叔侄关系。
郑芝豹对大哥郑芝龙一直是很敬畏的,也比较遵从郑芝龙的命令,所以他还是坚持听从郑芝龙的意见,向新军投降。
但是,他无法说服郑彩和郑联两兄弟,两兄弟也无法说服他。
无奈之下,双方分道扬镳,郑芝豹带领所部万余人南下,向新军投降。
而郑彩、郑联两兄弟率领所部不足万人北上,准备收拢闽北各关隘的郑军北上。
知道福建已经不是自己的立命之所,两兄弟不再掩饰,将贼匪的心性暴露无遗,沿途之上一路搜刮而去,稍有反抗便是血腥杀戮。
此举更让百姓对郑军痛恨不已,无不认为新军进入福建就是来解救他们的,各州府百姓对新军的入驻欢迎之至,鲜有反抗。
毕竟,这只是地方势力的争斗,即便有爱国之士,也不会为郑芝龙出头。
而且整件事情也是郑芝龙咎由自取,反而是更得民心的新军被迫反击。
相较于被郑家统治,普通百姓更希望被唐宁所率领的新军统治,毕竟唐宁所带领的新军在潮州府和惠州府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这从新军占领福建所用的时间就可以看出,前后加在一起,还不足两月。
正史中,清军攻占福建花了近四个月,而且还是在郑芝龙投降的前提下,让整个福建的防御被瓦解了不少。
要是郑芝龙也像反抗新军进攻福建一样抵抗清军,清军要占领福建,不知道会困难多少倍。
清军入侵,让整个福建人心惶惶,但新军入驻之时,却是开城相迎。
甚至闽中和闽北等各州府,新军还没有踏足,无数百姓都希望新军能够尽快入驻。
似乎新军进来了,他们才更有安全感。
唐宁和新军上下都没想到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拿下福建,也没有想到会这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