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正史中,左良玉部那些将领在效力大明时,没建立多少功业,但随着左梦庚投靠大清后,却出了好几个战功赫赫的将领,最终成为一方大员。
还有几人,甚至对大清忠心耿耿,直到战死,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不过这也说明,这些人并非贪生怕死之徒。
这其中,不仅仅是左良玉的人,还有那三王之二的孔有德和尚可喜,都对清廷是忠心不二的,最后也双双为效忠清廷而死。
唐宁分析过,觉得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恐怕与大明军政败坏有关。
因为崇祯时期的大明,除了极少部分人,从上到下都是得过且过,自私自利,不思进取。
即便有心想做点事的一些人,在这种环境下,也被腐败和黑暗磨砺得丧失了锐气,想施展抱负却处处受阻,还有可能担负责任。
最终,满清利用了这一点,只要给某些人一个小舞台,他们就能够尽情的发挥,为大清效犬马之劳。
但是,这不是他们投敌后噬主的理由。
因为真正的报国者,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投敌。
徐勇这种人,自然也算不上爱国,因为正史中他随左梦庚最终投敌了,也为清廷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但现在他先一步投了新军,新军与他又是同出一族,而且他看到了唐宁的强大和抱负,他自己也可以在唐宁给出的舞台上施展出自己的抱负。
在这种前提下,他自然愿意用命。
但是,左良玉的部队,素质参差不齐,双方的差距在这里,且他们的训练和装备还远远比不上新军,所以伤亡急剧增加。
一些被惨烈伤亡吓倒者,还是忍不住丢下战友和新军,惊恐的往回逃。
徐勇目光阴寒,毫不犹豫的下令斩了一批溃逃者。
现在唯有死战,等待援军抵达放才有一线生机,撤退只能死路一条。
清军是骑兵,又占据兵力优势,如果撤出这处小坡,下方地势将更加开阔,有利于清军骑兵的全面展开。
两条腿根本不可能跑过四条腿的战马,到时候,恐怕没几人能够逃过骑兵的屠杀。
徐勇不满意自己麾下的战斗意志,多铎也很不满意迟迟未拿下战斗。
因为他知道,时间越拖下去,对己方将会越不利,毕竟这里距离扬州府城不是很远,新军的援军随时可能抵达。 “报……”一个骑兵快马冲入清军大营中,翻身下马后,第一时间冲到多铎面前时,单膝跪地汇报。
“报殿下,新军援军约五千,距我已不足十里。”
多铎眉头一皱,问道:“可有探明他们携带的武器,有没有火炮?”
“敌援军行进速度很快,未发现有大型火炮,但发现需几人抬的武器。”
“有多少?”
塘兵微沉吟了一下,才道:“还未探明。”
多铎心里微沉,他知道这种武器肯定威力很大,新军派遣过来的援军,必有依仗,不然凭借几千步兵,根本没有多大的作用。
“再探……”
“是……”塘兵立即应令,然后再度骑上战马飞快离开。
多铎再用望远镜看向战场的方向,由于高度的原因,他只能看到战场的边缘地带,战场的中心却是不得而知。
“我军必是陷入与敌军混战中,无法发挥出骑兵的冲击力。”
“屯济,你再带一千兵马,命令前方交战之人立即撤出,为你部让出位置,你部迅速发起冲击,新军防线必不可挡。”
多铎不愧为清军战功赫赫的战将,未真正的亲临前线战场,便看出了其中的最大问题。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冲上坡的清军陷入了与新军、徐勇军的混战中,队形也很混乱,再加上空间狭小,战马无法发挥出冲击力,这就让骑兵的战力大打了折扣。
但是,付出了那么惨重的伤亡,好不容易冲上坡,负责指挥的清军指挥官虽然看出了问题,但还是不愿先退出去,再整队发起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