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吴三桂的关宁军的作战素质明显要比一般明军强上不少,虽然产生了一些混乱,但军阵能够迅速的重新整顿。
被砸开的缺口位置也会有人员自动填补,以保证军阵的完整。
随着敌军的继续靠近,在接近到里许多距离时,一个个新军炮兵从旁边另一个弹箱中拿出了一种不一样的炮弹开始装填进炮膛中。
这种炮弹被称为葡萄弹,葡萄弹的原理近似霰弹,采用网兜将散弹捆成一束,看起来像一串葡萄,所以形象的称之为葡萄弹。
正因为结构的原因,同一门火炮使用葡萄弹的射程不及实心弹,但其胜在杀伤面比实心弹要广不少。
所以,在敌军靠近之后,新军炮兵立即改用葡萄弹。
“开炮……”
“轰轰轰……”
一门门大炮火光迸出,在膛压的冲击下,包裹葡萄弹的网兜破碎,里面包裹的十多枚大小一样的铅弹凶猛的飞射而出,向一片区域冲去。
“嘭嘭嘭……”敌军手中拿着的盾牌像纸糊的一般被轻易洞穿,中者身上立即出现一个牛眼大小的血洞。
成片的士兵惨叫着倒下,凄惨异常。
不过,新军的主要目标还是敌战车,这些战车有好多种,有盾车、武刚车、冲虏藏轮车、架火战车等等。
不少战车最前面安装有一块厚实的大盾,甚至有的两侧也安装了大盾。
为了提高防护力,还蒙上了牛皮、犀甲等,比如盾车、武刚车、冲虏藏轮车。
但如架火战车的前面便没有类似的大盾,所以架火战车就置于那些有防御大盾的战车之后。
不过他们显然预料错了新军霰弹的威力,这些大盾的防御力虽然还不错,能够削弱霰弹的威力,但并不足以抵挡住霰弹的威能。
不少防御大盾还是被打穿,有的大盾甚至整面被轰倒,躲在车内的士兵发出阵阵惊恐惨叫。
有的战车刚好被击中侧面,强大的冲击力让整辆战车顿时失去平衡,向另一侧翻倒而去,车上的士兵和武器翻滚的散落一地。
如果战车还没有被毁坏,军官会立即指挥士兵将战车扶起,继续推着前进。
而损毁的战车,直接被遗弃。
在敌军靠近到一百丈左右时,新军的另一种火炮又派上用场上,这种火炮与虎蹲炮有些像,但又有些不同。
最明显的不同是下方多了一块底板,另外在管壁和支架等方面也做了一些改进。
之所以会如此设计,是因为该炮是结合虎蹲炮和新军的81毫米迫击炮设计出来的,就是一门比虎蹲炮更先进的迫击炮,口径100毫米,总重54.6斤,宋应星称之为灭虏炮。
当然,由于工艺原因,与真正的现代化81毫米迫击炮还是有不少差距的,用的炮弹还是以实心弹和霰弹为主。
不过好在,此炮比较轻便,机动性能好,也方便大量装备。
此刻,在敌军进攻的方向,就有超过一百门灭虏炮布置完备。
随着一声令下,“轰轰轰……”一门门小巧的灭虏炮发威了,填充好的霰弹像雨点般冲了出去。 灭虏炮的威力不及红衣大炮,无法击穿有防御大盾的战车,但胜在数量多,对战车后方的敌方人员的杀伤还是很可观的。
终于,在顶着新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以及各种战车损失过半的情况下,关宁军终于进击到距离新军阵营约百丈的位置。
在军官的命令下,他们立即整顿好战车阵形,然后毫不犹豫的将战车上的火箭引信点燃。
“嗖嗖嗖……”一时间,数不清的火箭像雨点一般飞出,然后向着新军阵营砸下来。
新军显然早有准备,军阵最前面的皆是盾牌兵,在敌战车排开之前,他们第一时间将盾牌举了起来。
“嘭嘭嘭……”火箭像冰雹一般砸在盾牌上。
虽然新军的防护严密,但难免出现伤亡。
不过,这种火箭车的发射基本上是一次性的,毕竟重新装填火箭比较繁复,在此时的进攻过程中也没有时间进行第二次装填再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