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明已经被西方人落下了很多。
西方人的足迹已经几乎走遍了全世界,全世界都有他们的殖民据点。
而大明人,最主要的活动范围还只是在东亚、东南亚,也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贸易,甚至还要受西方殖民者的欺压。
这种局面,唐宁一早就想改变,作为一个现代人,他心中也有着莫大的抱负,也想带领自己的军队驰骋全世界。
他非常清楚,在这个时代,在偌大的大明,没有人有他这样的眼光,也没有这种意识。
所以要实现这样的抱负,他必须亲自参与,亲自推动,以大员和沿海为中心,向全世界辐射。
而要是他自己当了皇帝,远在京师,还要处理各种事物,势必会分散精力。
至于御驾亲征,那更是不太现实。
综合这些考虑,唐宁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做这个皇帝,也就咬牙不再觊觎皇帝这个位置了。
既然他自己不再觊觎皇位了,那势必就要扶一个人上去。 现在,唐宁手上已经有了几个朱家的王爷,潞王朱常淓、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
这几王都是唐宁北伐时在浙江特意收拢的,因为他知道弘光政权一旦灭亡,肯定会有人打这几人的注意。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弘光政权灭亡之后,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要拥立潞王朱常淓为监国。
因为从亲疏来讲,朱常淓是最合适的。
但是,人掌握在唐宁手中,而且唐宁手中的实力最强,没有唐宁点头应允,他们想拥立也无处下手。
所以这些人转而求其次,为了以后能够更靠近权力中心,便尽力巴结唐宁,希望以后拥立新帝,能够稍他们一程。
这当中,除了弘光朝廷的遗老,还有掌握不少兵力的方国安、王之仁等人。
但唐宁只是虚与委蛇,然后将主要心思放在与清军的作战上。
此际新军重创阿济格部主力,攻占应天府,活捉阿济格,让唐宁的威望更盛。
又收复大量降军,让新军实力更上一层楼。
可偏偏,有些人就是不知死活,觉得凭自己的资历和在前朝的影响力,可以直接决定拥立谁为新帝,从而凭借拥立之功,又可以在朝堂上呼风唤雨。
这其中,就有大量前朝,甚至是崇祯一朝的遗老。
这些人,并非都是贪生怕死之辈。
在正史中,他们中还有不少人组织了抗清斗争,直至身死。
但是,现在却对拥立新帝颇为热衷。他们暗中联系,互相勾结,有的选择潞王,有的选择鲁王和唐王。
新朝未立,暗中的斗争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是,都没有逃过唐宁的耳目。
唐宁只听说过党争,但却从未亲身经历,也未亲眼见识,此刻算是领略了一二,真的是丧心病狂。
为了打击对手,为了让自己手中拥有更多筹码,他们一面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势力,包括新军的各将领,还有投降过来的吴三桂等人。
又一面不停的攻伐、打击对手,除了言语中伤和造谣,甚至进行构陷想致对方于死地,真是无所不用其及。
只要不是自己一派的,无关这个人的能力以及对国家的作用,那都是敌人,就要想办法把他踢出权利中心。
唐宁很是无语,甚是痛恨,甚至恨不得将这些喜欢参与党争的全部除掉。
但稍稍静下心来,也只能想想。
因为真的对那么多人下手,后果就太严重了。
即便当初已经深知党争危害的崇祯帝,即便在走投无路时,也未对这些人盲目的大开杀戒,顶多不甘的说一句:诸臣误朕,天下文臣皆可杀。
唐宁虽然不会杀尽天下文臣,但也很有必要敲打敲打一番了。
八月九日,唐宁刚进城两天,就第一时间在应天府城各处张贴出有他亲笔署名的告示。
告示内容长达一丈,因为上面涉及的人员高达五十多位,列举了这些人的累累罪行,简直罄竹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