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一声声的叩问,那些建议要撤离盛京的人,也都只能闭嘴了。
毕竟,在场的很多人,都是跟随太祖和太宗的老将,一生征战,荣耀无数,都有着自己莫大的骄傲,自认是大清的黄金一代。
他们可以在一场战争中失败,也可以丢弃几座城池,但尊严和骄傲不允许他们将都城也弃之不顾,那是最根本的底线。
然后,有人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把家属和没有战斗力的妇女、孩童先行撤出城去,留一部分精锐守城。
这样的话,即便失败,大清也不至于立即覆灭,还有一条后路,还可以东山再起。
可如此做的话,他们又面临了当初的盛京将军何洛会一样的问题,还未开战就将一些人员撤离。
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从心底里认为自己无法守住盛京城,未战就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而在清廷依然无法下定决心时,新军已经在旅顺口登陆,并先后占领了金州卫和复州卫,而进攻的主力,就是刚被整编不久的江北四镇的军队。
他们也像原来的大顺军一般,被整编之后,整个精神面貌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战斗力瞬间提升一截。
其实,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新军根本来不及对他们进行什么训练,甚至连衣服都没有换,只是在建制上依照新军的编制进行了划分而已。
那为何起那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很简单,心态变了。
就像一群能打的人,却被一个懦弱而无能的人指挥,再厉害也发挥不出实力。
而一群不是很能打的人,但他们的背后是一个很强势的人,那他们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连底气都要足一些,可以理解为狗仗人势也不为过。
原来的关宁军、白杆兵等,还有名将卢象升、孙传庭等,都是很能打的,但都被先后葬送,主将战死,军队损失惨重,他们自然是属于第一种情况。
而这些江北四镇的人就属于第二种情况,他们的战力原本只能算得上是战五渣,但无奈他们背后是如日中天的光明王唐宁,是新军啊。
连曾经牛气朝天的鞑子都被打得狼狈的退出关外,有这样的老大在后面顶着,那他们还有什么好怕的?
狐假虎威,壮着老大的气势,去到曾经不可一世的清军面前显摆显摆,那也是一种难得的荣耀了。
而清军,却觉得自己是虎落平阳受犬欺。
占领了复州卫之后,东路大军就直接向着东北方向,直指定辽右卫,准备依着大明与朝县的边界进行包抄,进入曾经受大明控制的努尔干都司,建州女真的发源地。
而努尔哈赤就是建州女真的首领,其也是依托建州女真才统一了女真各部,这才聚集起了实力可以与大明朝掰掰手腕,一步一步壮大起来。
所以说,努尔干都司,才是清廷真正的祖宗之地,是他们最后的退路。
唐宁不确认清廷会不会与自己在盛京城进行决战,但他却要做两手准备,要想真正的根除满州族的隐患,就一定要收复努尔干都司,并牢牢的控制住。
在东路军向东北方向包抄而去的时候,中路军也成功的在辽河口岸登陆,再按上一次的目标去攻占盖州卫、海州卫、自在州,然后直逼盛京。
西路军则早就从山海关出发,现在已经占领了宁远和锦州,因为当初的和约中,关宁锦一带是作为双方的缓冲区,没有双方的驻军。
现在新军迅速出动,自然第一时间不费吹灰之力的将这一片区域收回囊中。
此时,新军正在攻打广宁卫,广宁卫原是大明重要的军事重镇,主要控制漠南蒙古和弹压女真各部的要地。
随着女真的迅速崛起,弹压不住,广宁卫这才慢慢的失去作用,但无法掩盖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所以,清廷在退入辽东之后,也是第一时间加强了广宁卫的防御。
可无奈新军的西路大军超过十五万人,而且配备了超过七十门红衣大炮。
清军现在极其缺乏火炮,所以几乎只能被动承受新军的一轮轮炮击,城墙被砸得千疮百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