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他只能看到周围都是疯狂的敌军,身边再没有一个自己人,然后就彻底的被淹没了。
他不知道,在他死后,尸体直接被肢解。
被肢解的尸体还被不少人抢夺,特别是头颅,争抢异常凶狠,直到骑兵和火枪手出面镇压,这才告一段落。
不过在这时,他多铎的身体早已经不知道被卸成了多少块,每块躯体也都是血肉模糊,头颅都快无法辩认了。
多铎战死的消息传到盛京城后,多尔衮换上素服,嚎啕大哭,清廷痛失一位战功卓著的亲王的同时,惊骇莫名。
他们已经无力再派军出城阻击快要逼近盛京城下的新军了,通过此战也让他们清晰的认识到,死守盛京城,无疑是死路一条,大清基业也将毁于一旦。
曾经一力建议死守盛京城的人,也都闭口不言了。
直接弃城而逃,肯定也不是最佳选择,最终他们选择了第三种方式,派出一支几千人的队伍象征性的守一下。
既可以表露出大清的决心,又可以稍稍拖慢新军的速度,为撤离的人员争取一些时间。
为了不消耗大清精锐,这支队伍的主要力量是城中的一些老人还有伤兵。
因为他们对大清来说,价值已经越来越小了,为了大清的未来,首先牺牲他们是值得的。 一旦做出撤离盛京城的决定,清廷的动作还是非常快的,显然他们也不是毫无这种心里准备,只是需要一个充分的借口。
多铎的战败和身亡,就是最好的借口了。
浩浩荡荡的近十万人,由满八旗军队和几万城中居民组成,拖家带口,带着悲伤、阴郁的心情从盛京城北的福胜门和城载门两道门向着北方而去。
在清廷撤离盛京城时,其另两条大军也与新军多有交战。
虽然对江北四镇步兵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但是并未能将其击溃,更无法阻挡新军前进,而自身的伤亡也不小。
由于多铎部的悲惨下场在前,所以清廷不再逼着他们与新军发生决战,也没有下令让他们与撤出盛京城的队伍汇合,以保存有生力量对新军予以牵制和监视。
九月二日,新军西路军和中路军得到命令,两路大军的骑兵全部被抽调出来,共计两万五千人左右,由吴三桂率领,脱离大部队汇合一起,放开速度直接向北方追去。
他们的目标,自然是撤出盛京城的清廷大部队,这些人带着那么多徒步行走的居民,速度自然不会快到哪里去。
其实,在清廷撤出盛京城时,新军情报部便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毕竟盛京城中一直隐藏着新军潜伏下来的情报员。
之所以让他们先走两天再全力追击,是因为想让他们逃得更远一些。
如果在他们出城不远就全力追击,说不定就会让他们改变注意,在自知无力拉开距离时,会将拖慢速度的几万居民又重新送回城内。
这些人一旦回城,肯定会增加城防力量,到时候攻城就会麻烦了不少。
果然,在清廷得知新军大队骑兵正在追来之时,不是选择再返回盛京城,而是加快北逃的速度。
同时,多尔衮又命令牵制和监视新军中路军的万余骑兵与大部队汇合,加强防卫力量。
在九月三日,行动速度最快的西路军最先抵达盛京城下。
但是,新军主力对盛京城未有丝毫留恋,掠过盛京城,继续北追,只留下近四万人拿下盛京城。
因为新军从获知的情报得知,盛京城内只有不到五千的老弱残兵,还缺少火炮等各种守器器械。
在此情景下,用十多万人打这样一座城池,自然没有必要。
而原本将进攻线路瞄准盛京城的中路军,也修改了行进方向,直接往北追击。
九月十日,盛京城再次被新军攻城,守城的老弱残兵,除了近千人被俘之外,其余全部战死。
与此同时,吴三桂率领的两万多新军骑兵,已经将目标锁定了清廷逃往北方的大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