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哥萨克人,最终在额里克沙的率领下,逃走的不足一成,可谓是惨败。
经过这一次惨败,哥萨克人不敢再踏入不里牙惕了,全部从不里牙惕部撤出,龟缩至最近的伊尔库次克城中,并立即向上求援。
艾能奇将伤员和俘虏派人送入后方,然后率领剩下所部在不里牙惕部休整,并等待接下来的命令。
得知艾能奇部得胜之后,唐宁大喜,然后又发兵三万支援艾能奇,令其继续北上惩罚哥萨克人,夺回被哥萨克人掠夺的人口和财物,同时要求哥萨克人赔偿不里牙惕部的损失。
总之,既然战端已开,自然不会那么容易就能结束的。
而另一支由高一功率领支援土尔扈特部的明军,也与哥萨克人有了接触,在接下来的几次战斗中,同样取得了胜利。
这倒不是说凶猛的哥萨克人的战斗力差,而是明军在唐宁和参谋部的主导下,对哥萨克人的特点做了精心的了解与分析,并找出了有效的战术战法克之。
如果单论单兵战斗素质来讲,明军恐怕还是略有不及,但这并不能让哥萨克人取得胜利,毕竟战斗不是一个人进行的。
当明军能够很好的贯彻有效的战术战法时,即便哥萨克人再勇悍,也只能一次次的品尝失败的苦果。 1649年7月,艾能奇率领四万大军北上,出现在伊尔库次克城外。
艾能奇在不里牙惕部找到一名能说罗刹语的部民,用罗刹语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城内。
信中的主要内容是勒令哥萨克人释放所有掠夺的蒙古人口,并赔偿不里牙惕部遭受的所有损失。
面对明军的这种要求,额里克沙毫不犹豫的断然拒绝。
先礼后兵,既然对方拒绝了己方的合理要求,那就没得谈了,艾能奇直接下令攻城。
二十多门红衣大炮对伊尔库次克城进行了猛烈轰击,哥萨克人依托城池坚守不出,明军进行了几次攻城都没有成功。
因为伊尔库次克城也布置了不少火炮,哥萨克人的火器也比较多,他们再依托地利,明军即便占着巨大的兵力优势,也难以轻松破城。
越是如此,额里克沙越是坚守不出,因为他清楚,只有坚守城池,才能克制明军的优势。
凭借城中的六千兵力和足够的物资,坚持几个月都不是问题。
而明军,几万人在城外坚持几个月,就比较困难了。
毕竟明军每天的物资消耗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人烟稀少的北方补给也比较困难,从大明国内调运也非常遥远,都是非常大的消耗。
这一点,艾能奇自然也明白,后方的唐宁和参谋部自然也知道。
所以,唐宁派出的援军就准备了后招,首先德式火炮是少不了的,随军有两门88毫米高射炮,四门榴弹炮,其中两门105毫米,两门150毫米。
但是德式火炮太过珍贵,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明军也不想过早的投入使用。
经过几次攻城,艾能奇清楚,如果不动用一些非常手段,继续强行攻城的话,想要在短时间内将这座城池攻下来,花费的伤亡恐怕会非常大。
而这还只是一座城池,以光明王唐宁的命令,其目的显然不只为了攻下这一座城。
明军后方阵地上,十多个士兵正在围绕一个用藤条编织的吊篮在操弄着,吊篮的四周边框上还系着一根根绳索,绳索的另一头却是连着一块巨大的不知名布。
那块大布在明军士兵的操弄下,居然缓缓的鼓胀,然后飘了起来,形成一个大大的半球。
一个明军用一根长长的火把伸向半球正下方一个大铁盆的上面,随着腾的一声,大铁盆燃起熊熊火焰。
随着火焰越烧越旺,那原本还有些皱巴巴的大半球,一下子变得滚实了起来,如果不是这块大布下方几个角被绳索系着,恐怕会直接飞到天上去。
没错,这玩竟儿就是潮州学院天才少年孙云球发明的热气球,就是通过火焰燃烧的热气,把这样一个用布做成的大球给送到天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