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本土即将被入侵,葡萄牙人也是大急,一方面在欧洲寻求援手,另一方面紧急派人向大明帝国求助。
欧洲方面,葡萄牙人第一求助对象是英格兰王国,因为两国之间自古以来都有着悠久的联盟关系,已经有几百年了。
可是赶巧不巧的,英格兰王国正在闹革命,甚至还将葡萄牙王国给牵扯了进去,英格兰的保王党直接以联盟为名义,将舰队给开到了葡萄牙王国的港口。
这一下,直接就惹恼了革命者刻伦威尔,他派出舰队将港口给封了,切断了葡萄牙王海通往海外殖民地的通道。
面对这种情景,葡萄牙人只得向刻伦威尔妥协,与他签定了协议,将南美和非洲的贸易领地向英格兰开放,并许以优惠的关税税率,甚至还承诺,葡萄牙王国要租赁船只时,只能租赁英格兰的船只。
刻伦威尔还强迫葡萄牙人同意在葡萄牙王国的英格兰商人从事自己的宗教活动,这对宗教信仰不一样的葡萄牙人来说,就有些难以接受了。
但形势没人强,刻伦威尔一言不和就直接用舰队堵门,逼得葡萄牙人只得同意这些苛刻条件,但心里是万分不愿意的。
得到了莫大的好处,英格兰人也并非什么都不做,承诺葡萄牙王国受到入侵时,英格兰会出兵援助。
这倒不是说英格兰人心善,而是他们同样觊觎葡萄牙王国的广阔殖民地利益,而且,英格兰与西班牙王国、尼德兰王国之间同样有着利益冲突。
所以,趁此机会站在葡萄牙王国这边,可以保证英格兰王国的利益最大化。
相比于英格兰人的趁火打劫,葡萄牙人更期盼大明帝国能够提供帮助。
其实,葡萄牙人很早之前就想将大明帝国这股外部势力引入欧洲来打破葡萄牙王国处处受制的局面,所以在联合大明帝国将远东其他势力全部扫出去之后,葡萄牙人就第一时间主动提出向大明帝国开放非洲的商贸。
因为非洲,特别是北非离葡萄牙王国最近,如果大明帝国在这里站住了脚,就可以与葡萄牙王国遥呼相应,可以对葡萄牙王国提供最直接的支持。
虽然这样也会损失葡萄牙王国的利益,但在他们想来,大明帝国在没有彻底击败其他竞争对手之前,不太可能向葡萄牙王国下手,更不会像西班牙王国这般想直接将葡萄牙王国吞并。
所以,这才是葡萄牙王国紧紧的抱住大明帝国,不遗余力的想将大明帝国引入非洲和欧洲的根本原因。
而唐宁,显然也有意参与欧洲的事务,因为他清楚,不管大明现在发展得怎样,此时欧洲的整体实力已经是在全世界遥遥领先,而亚洲只有一个大明帝国能与其抗衡。
大明想要继续强盛下去,不能偏安一隅的在亚洲默默发展,要放眼全世界,特别是要到世界上最强大的地方去领略一番。
只有对手强大了,自身才能弥补不足,从而得到进步。
如果固步自封,自我感觉良好,不思进取,那再强大的国家,也会慢慢的在骄纵中衰落下去。
再者,如果大明帝国的影响力扩大到了欧洲,那自然会削弱欧洲殖民主义的蔓延,这也会间接的保障大明帝国在其他地方的利益和发展。
所以唐宁在清除欧洲势力在亚洲的据点时,就已经在准备将非洲做为跳板,从而参与到欧洲事务中去。
现在有了葡萄牙王国的主动引领,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唐宁直接以自己夫人克劳迪娅的名义,派出三万大军去救援克劳迪娅的祖国葡萄牙王国。
克劳迪娅是葡萄牙王国的贵族,这也是当初唐宁同意双方联姻的一个重要原因,此时却是派上了用场。
这支军队名义上是克劳迪娅亲率,但直接指挥是叶大成。
为了让这支军队能够更快捷,更放心的抵达非洲,然后进入葡萄牙王国抵挡外敌入侵,葡萄牙王国已经承诺会提供一半的后勤保障以及一半的军费开支。
在这支大军出发后,沿途的大明帝国和葡萄牙王国在亚洲、非洲的据点也在全力准备各种补给,以便这支大军抵达之后,能够及时的获得充足的补充。 花了一年多时间,三万明军在克劳迪娅的率领下,成功的抵达葡萄牙在北非的领地佛德角,稍做停留和休整,然后便直抵阿尔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