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的平乱,李诫也在想,一开始作乱的不过就是几个刁民,却是一呼百应,各路人马纷纷跟随,究其原因很简单——活不下去了!
大片大片的土地被权贵吞并,农民没了地,就没了生计,肯定要造反。
皇上还没继位前,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才让他去濠州清丈田地。结果很明了,他败了,丢盔弃甲,从濠州一路押送京城。
这是他心中的刺,更是皇上心中的刺!
毕竟想想就能明白,他肯定是奉了主子的令,才会去动这块谁也不敢动的脓疮。
李诫突然顿住脚步,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涌上心头——难道皇上要用温钧竹揭开这层疮痂?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温老头是致仕,并没有罢官问罪,虽没往日的风光在,却还有以前的底子在。温家是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九成九存在土地兼并的问题,如果温家带头清丈土地,归还私自占有的田地,其他高门大户恐怕就得多掂量掂量自家了。
所以皇上才没往死里整温老头,所以温钧竹才重新被启用,这就是打一棒子给个甜枣,让温钧竹死心塌地给秦王当垫脚石!
只怕三爷和张妲的亲事,也被皇上算计进去了,不至于让三爷势力过大影响二爷,也不至于岳家不得力,让二爷打压三爷。
而皇后,此刻还被蒙在鼓里,殊不知她一力主导的婚事,全在皇上的掌控之中。
李诫啧啧几声,再次感叹自家主子的心计,转念一想,不对,怎能让姓温的小子盖过自己?他要打牌坐上家,截你小子的胡!
他疾步赶回营帐,觉也不睡了,连夜写了奏折,详细说了自己对这场民乱起因的分析:天灾也好,贪官也罢,都是诱因,真正的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太严重了,已达到祸国殃民的程度,一日不解决,民乱这把刀,就始终悬在脖子上!
八百里加急,两日后,这封奏折呈递御前。
不得不说,李诫对皇上的心思,拿捏得太准了。
早朝上,皇上当众宣读奏折,殿前百官是面面相觑,有几个想反驳的,在皇上能杀死人的眼神下,把脖子悄悄缩了回去。
温钧竹此刻如遭雷击,面色惨白,冷汗热汗交流而下,朝服都浸湿了。
旁人以为他怕李诫挟私报复,毕竟前首辅,家大业大,随便查查肯定能揪到错处。
但温钧竹恨的是,这个李诫,生生抢了自己的头功! 李诫在奏折中,极力主张抑制土地兼并,彻底清丈全国土地,清缴查漏,做到赋税均平。
他说,纵观历朝历代,从来都是富的少穷的多。如果穷的被逼得没了活路,个个憋着火,一旦有个旱涝灾害,这把火立时就会烧遍大江南北,若有狡诈之徒乘机而起,后果将不堪设想。
此次民乱,就是一次示警。
再看他辖下的山东,去年花大力气清缴兼并的土地,农民有地种,根本不会造反,所以除了年初兖州那场乱子,山东绝大部分一直平安无事。
李诫洋洋洒洒的一本奏折,用的都是浅显易懂的大白话,却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让人都找不到理由反驳。
但早朝上的这些人,大多是既得利益者,没几个愿意清丈土地的。
因此百官无人表态,个个垂首不语,一时间大殿内死寂得如一座荒郊古墓。
温钧竹心一横,什么也顾不得了,从人群中站出来,打破了这诡异的宁静。
他赞同李诫的意见,提请自查温家,做世家大族之表率。
朝臣们一片哗然,谁不知道他和李诫是死对头,为何这二人反倒站在一起了?
便有几个鼻子灵的官员,嗅到不一样的气氛,心眼也开始转了。
皇上龙心大悦,狠狠表扬了一番温钧竹。
见状,那几个官员立即附议,并自告奋勇请旨清丈土地。
皇上脸色愈加和煦,对百官说,“清丈土地的章程需要仔细商议,这事交给内阁,一个月内拿出条陈。这一个月,你们都去查查自家的田地,有问题自行申报,该补补,该退退,朕不追究你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