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当匠神_作者:王不过霸(342)

2019-12-16 王不过霸

    “如今天下大势,主公与孙权联合,曹操无力南顾,已有鼎立之势,可能看出?”刘毅问道。

    这是个基本前提,赤壁之战以后,虽然名义上孙刘联盟以江东为主导,但刘备拿下了南郡,又得了荆南四郡之地,羽翼渐丰,实际上也不怵孙权,但双方要真的火并,最终的结果,怕是两败俱伤,所以两家只能联合,连弱抗强,要是这一点都看不出来,刘毅也不想跟对方多言了。

    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孙权有选择,但刘备,其实除了联合孙权之外,并无太多选择,至少在得到益州之前是如此。

    范宇点点头,诸葛亮的三分之策,如今在士人圈子里并不是什么秘密。

    “也就是说,短期内,三家最好是各自发展,无论哪一方开战,与三家都无好处,与主公更是如此!不可与任何一方争!”刘毅道:“这便是我看到的大势,子州对此可还满意?”    名叫范宇的名士大概没想到刘毅的回答会这么简洁,皱眉道:“伯渊兄可否细说?”

    刘毅看了诸葛亮一眼,诸葛亮在那里默默地端详着手中的酒觞,显然没有接茬的意思,这也是荆襄名士对刘毅的一个考教,毕竟在大多数名士看来,刘毅匠人出身,要资历没资历,要功劳……也算有,但只是如此的话,还配不上刘毅如今享有的地位。

    太守之位,如今刘备麾下也就五个,而那匠作中郎将看起来是有名无实,但实际上,墨城、渔乡的收益都在刘毅手中,墨城还只是分成,渔乡的利润如今可都在刘毅手中把持着,那财富便是世家豪族也会眼红,毕竟名士也是要吃饭的。

    当然,巧取豪夺是不可能的,刘毅如今为刘备所重,刘备没这个心思,借他们一个胆子也不敢乱动刘毅,如今对刘毅最大的不满,恐怕还是觉得刘毅德不配位。

    这里的德并非指刘毅个人的品德什么的,而是名声、出身还有资历配不上他现在身兼一郡太守以及掌握财权的匠作中郎将之位。

    “详细些来说便是,对外结好江东孙氏,双方之间尽量不起冲突,与曹军也莫要轻启战端,对内则勤修民政,接纳流民,修整军备,以待时变。”刘毅思索道。

    这个时候的刘备在三大诸侯之中,依旧是最弱势的一方,地利之便不如江东有长江天堑,论才雄势大更远不及曹孙两家,这个时候自然是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苦修内功,等待合适的时机西进巴蜀。

    得了巴蜀之地,并能守住荆州,稳住局势,那诸葛亮的隆中对便能一步步实现,国力也将远远超过江东孙氏,依托地利,至少能跟曹操分庭抗礼,但到那时,刘备将要防备的,就不止是曹操,还有孙权了。

    范宇倒是不好再问,刘毅说的要说多好,那是骗人的,实际上自刘备占据荆襄之地以后,对于天下三分的说法,已经不算是什么秘密,大多数时候,人们讨论时势,都是围绕着这三分之策而来的,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在场随便拖来一位名士,都不会比刘毅说的差,但却无从反驳,刘毅说的这些,放在现在来说,等于是正确的废话,这样一个答案,范宇自然是不满意的。

    只是这年代士人讲究名士风度,说话做事都讲究点到即止,像庞统这样刨根问底的,终究是少数,之前刘毅的态度已经表明了不想多说,如今再三询问的话,难免让人觉得自己有些咄咄逼人了。

    犹豫再三之后,范宇还是决定保持风范,对着刘毅道了一声佩服之后,默默地退开。

    “伯渊先生,在下周赟,说起来,与伯渊兄还有些渊源。”一名年轻文士来到刘毅面前,先对诸葛亮一礼,而后方才看着刘毅笑道。

    “哦?”刘毅挑了挑眉,跟自己有渊源?我怎么不知道。

    “邓氏周筠乃是沔南周氏,算起来,与在下也是血亲。”周赟微笑着解释道。

    哦,邓氏的堂兄啊。

    刘毅闻言,倒是正视了不少,还了一礼,说起来,还没见邓艾那小子呢,这两年不见,也不知道成什么样了,明日找机会去诸葛亮府上看看。

    “在下曾听闻伯渊先生精于诗赋,所做诗词自成一派,曾在桂阳时做过一首诗,每每拜读,颇有心潮澎湃之感!”周赟带着几分神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