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廉兴趣被提起来,又能施展一下才能,欣然同意:“那好,姚某听从国公安排就是了,教书育人,授业解惑,这是姚某的本行,讲几天而已,举手之劳。”
大乱之时,儒生手无缚鸡之力,除了少许擅长谋计还能受到重用外,整体的文人士子都没有多大用处,只有到天下安定,这些读书人才能通过科举、门荫、推荐等,做文职官员,被分配到地方做县令。
姚思廉能在此时,凸显出大儒的作用,哪怕是给边戍胡族的人讲书,也觉得自己的学问用处很大,顿时涌起读经史子集的自豪感。
罗昭云微笑道谢,十分谦逊客气,把这位姚思廉弄得受宠若惊,对少帅礼贤下士,尊重大儒的印象非常好。
其实,罗昭云这是要树立典型,大好口碑,然后招揽各地人才过来,以前他是隋臣,而且有诸多朝堂门阀政敌排挤,加上杨广的猜忌,他可不敢把自己树立成孟尝君、信陵君那样,四处招揽人杰为己所用,那纯是找死。
即便写过几首诗文,都被杨广嫉妒狠上,加上战功不断,文武全才,使得杨广眼红其才能,故意冷落几次,要是他提取把自己标榜战国公子那种,估计早就被问罪了,这就是时局的限制。
如今,朝堂四分五裂,大隋将亡,罗昭云才能光明正大地准备接纳人才,甚至等杨广一死,他就可以颁布求贤令,在西北建立小政权了。 金城内,一座西秦的王府被改造成了弘文馆,里面存放了许多书籍,一车车从中原运来的手抄本、印刷本,诸子百家、各类史书、诗歌文赋等等。
今日弘文馆内,聚集了上百人,都是从西海、浇河、枹罕、西平等六郡,调过来的边戍文人、私塾先生等。
早些日子通过张贴檄文,邀请各郡各县有志教书育人的士子文人们,到县城报名,然后统一送往郡府,再由郡府送往金城来。
在这里有为期几个月的集中培训,由中原儒生分门别类地,为这些边戍文人开坛讲座,提升他们的中原文教程度。
今日弘文馆的小广场上,席地而坐,满满的人,连长廊、房檐下都是人影,因为关内大儒姚思廉要给他们授课了。
不得不说,这姚思廉的确有才华,学富五车,读书万卷,毫不夸张,他先从诸子讲起,孔孟儒家,老庄道家,然后墨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都有猎涉,进行宏观讲解,对各家的思维道统,有了简洁意赅的论述,令这些边戍之地,读书不多的士大夫们,视野一下子开阔不少。
接下来,讲到文学,姚思廉提及司马相如《上林赋》:“且夫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
姚思廉仔细讲解,众人听得如痴如醉,中原文化中的大赋,辞藻华丽,恢宏大气,令人折服。
随后,南北民歌、古诗十九首、魏晋玄学文登,姚思廉也有谈到。
讲过文学,又谈史学如春秋左传、史记,兴亡交替,不少人都感到朝代发展的不可逆转。
最后,姚思廉专门利用三天时间,将礼仪,中原风俗,以及家规学,如颜氏家训等,对这些边戍文人进行了普及。
这一番讲解下来,竟然过去了十日,姚思廉住下来,每日虽然讲解辛苦,但是却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感,意气奋发,看到这么多听众,恭敬聆听,作为大儒,讲学说道,那是一种精神传播的价值所在。
……
王世充自从与李密交战各有损失后,养兵半个月后,被洛阳的杨侗派人不断催促出战,击败瓦岗军,无奈之下,王世充再次跟李密交锋。
这一次,王世充带兵抵达石子河,与瓦岗军兵戎相见。
李密继续使用以前的战略,先派王伯当、程知节兵马,跟王世充交战,几番冲锋后徉败,王世充带兵追击,想要一鼓作气,把瓦岗军赶到河边,全部围歼,但是在追击途中遭到伏击,裴仁基父子、罗士信等人带兵厮杀,将王世充再次击败。
此次战败之后,王世充彻底老实了,躲入营垒之内,不管瓦岗军如何叫阵,也不轻易出击,私下讨论着如何对付李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