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不能等到襄王万事俱备,自发造反再去镇压,那样就晚了,必得先行解决。
而朝廷上下除了太子和魏铭,还没有人知道襄王意图谋反的事,一旦被众人知道,也就意味着襄王会得到风声。
所以必得暗中布置,才能出其不意,一局定输赢。
魏铭日日忙碌,直到天上飘雪,才意识到腊月临近。
崔稚因着册封县主,许多时间未曾离京,眼下时局不稳,大战一触即发,不排除襄王到时候里应外合,在京城发动动乱。
魏铭催促崔稚回乡,“余公他老人家也盼你许多时日了,快快回家过年吧!”
“那你呢?”
魏铭无论怎样都是走不脱的,他说没事,“我现在不是去岁单打独斗的状态了,上有太子,下有竹院清党,你不用担心我。”
崔稚知道他心中总有定数,尽力控制着局面,可时局动荡,人心动荡,谁知道下一秒什么人会突然变化,一切都是未知。
可崔稚不能不回去了,余公、田氏和小乙他们,也是她最亲的人,她总不能顾此失彼。
腊月初一那天,魏铭送了崔稚出城,这次因为崔稚县主的身份,正经调了一队人马跟随,魏铭也没什么不放心地,只是提醒她,“多穿点,时刻抱着手炉,千万不要冻着。”
如是这番提醒了三五遍,随着车一路送到了城门口,见崔稚伸着脑袋在车窗里回看他,只好狠下心转身走了。
而崔稚在马车里看着他孤零零地坐在马上,不由酸了酸鼻子,她突然想起了那句诗,“悔叫夫君觅封侯。”
……
崔稚回到安丘,已经年关临近。安丘还是一如从前平静,可各地卫所的排防演练,对山匪流寇的大举清扫,一切都提醒着这个平稳的年在针尖上摇晃,在保持和平和暴乱之间,可能只有一个推力。
起初,崔稚还能时常收到魏大人的信,有时候不乏言语调侃,可到了后面,信也来越少,上面的字也越来越少。
崔稚能感应到的事情,余公不会没有感应,年节一过,他老人家突然提出,要去安东卫所。 安东县主要去安东卫所,并没有掀起什么大浪。
但暗暗部署了正正一个冬天的朝廷,终于准备有所出动。
二月二,龙抬头,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日子。一天之内突然有多处放出了襄王王爵不稳之事,没人知道因为什么,可朝廷的枪口就要对准襄王了。
有知道事情的人说朝廷准备往湖广调兵。动了兵,便不是小事,那是要大动干戈的征兆。
消息已经放出,京城暗藏的各路势力全都动了起来,一天之内,多路人马带着消息飞一般的离开了京城,朝着大兴两京十三省奔去。
不知襄王用了什么消息,竟然在三天之内接到了比太子和魏铭还确切的消息,他筹谋多年,不能就这么被扼杀在老巢中。
二月初五,几乎毫无征兆,襄王突然造反。
太子的所有动作,自然瞒不过今上。今上早已偷偷断了张元一的药丸,可那滋味难受,病了一场,襄王反也好,不反也罢,今上都不想再去过问。
如今襄王举旗造反,消息传到京城,今上只是冷笑一声,只说了一句话,“到底是反了。”
今上这一句话,透漏着什么意思,众朝臣纷纷猜测,可他们都没有想到,襄王竟然势头正盛,手里持有火器若干,湖广都督府的卫所第一轮围困,竟然全被炮火吞噬。
兵部紧急调兵,太子不发一言坐镇指挥。
一时间,朝堂风向如同海上旋风,顺风而飘看不清到底飘向何处。
魏铭也不动声色地盯上了李柘传,如今襄王正在势头上,李柘传是会反,还是会看清形势再动呢?
魏铭想想前世李柘传成功反水,踩着襄王上位,蛊惑朝廷,潜伏多年,这一世,他便容不得李柘传这般投机。
因着襄阳出来的缘故,李柘传少不得要跑去皇上太子面前自证一番,今上根本未见他,寻到了太子处,太子本不欲见,魏铭在旁道,“殿下不若一见,说不定能看出来此人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