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两个站起来,沈超等人哪敢坐着?也都站起来向沈学士举起了杯。沈学士未饮先醉,向沈太师笑道:“父亲,儿子虽然处处不如父亲,可儿子的孙子却强过父亲的孙子。”
沈太师听了也是一笑,自己向着屏风那头的老太太道:“如何,我就说这生压制出的沉稳不是本性,这不就得意忘形起来?如此可怎么放心把沈家交到你手里?”
“虽然不放心,可他这些年也大差不差。”老太太还是心疼儿子,要替儿子说这句话。沈太师闻言也不多说,把杯中酒浅啜一口放下。
“你们兄弟今日给沈门争气了。”沈学士今日话分外多:“当年你们父亲兄弟双进士,已经羡慕坏了京中人。不想你们青出于蓝胜于蓝,竟然皆在五魁之中。”
“你们几个也要好生向哥哥们学着些,将来如哥哥们一样,考个会元出来,到时祖父也给你们摆酒庆贺。”后头的话是对着四个小的说出来的。
几个孩子听了都是两眼冒光,恨不得拍着胸脯向祖父保证。这一席没等沈信兄弟如沈学士所愿喝多,沈学士自己已经有些薄醉。让孙子把儿子带走,沈太师由着两个曾孙将自己搀到书房。
“可是觉得你们祖父酒后失德?”坐好后沈太师问了一句。
沈超一笑回道:“能让祖父开怀,是孙子们该尽的本份。”
沈太师今日似乎也谈兴很浓:“多少年了,没见你们祖父如此。想当年他自己中进士时,也没如此失态过。”听到老人家要讲祖父当年之事,沈超兄弟都洗耳恭听:“你们可还记得秋闱后我写给你们的字?”
见兄弟两个点头,老人家微笑道:“那八个字,你们兄弟要记一辈子,就是你们几个兄弟,也要让他们牢记。需知你们祖父年青的时候,性子与超儿差不多,也是心直口快好说笑好玩乐的。可是那年我被人构陷攻讦,差一点没在天牢里,你祖父在外四处求人央告。”
说到这里,沈太师脸上的笑已经不见,好象想起了什么不堪之事:“四处求告无门。好在那时你们曾祖母家还有人说的上话,才算翻了案。自那以后你们祖父性子才算沉稳下来。”
“也是从那以后,我们都知道什么同年、故旧都是靠不住的,只有父子一步一步相互扶持照应,可是真难呀。你祖父遇事除了与我商量,竟然没有一二可诉之人。等到你们父亲长成了,才算好些。可任儿又不得不外任,信儿又是一人在京。”
“你们兄弟就不必再受这个苦楚了,不用外任,一个也不用外任。”沈太师说到这里轻轻拍一下自己身侧的小几:“相互有个照应,将来你们几个小兄弟也要多扶持他们,更要管教他们。”
沈超两个听了连连点头。出门后沈超才向着沈越来了一句:“那八个字,你别忘了。”
沈越向他一笑:“你忘了我还忘不了呢。”
刚才听沈太师说起沈家这些年看似风光,实则步步为营,沈越也不是不感叹。想想自己这些年的行事,还是太过想当然了。就如沈太师说的,一个家族只有一人风光,那个支撑的人的确太累了。
抱着这样的想法,沈越拿到殿试的题目之后,不仅没再想藏拙,反而要拿出了自己十二分的力气与认真,务求将自己所学所思都融汇到这篇策论之中——既然已经引人注目,那就让这些人心服口服吧。
殿试只有一日,而且所考也不再是从四书中抽取的八股,而是针对时事的策论。这次的题目就是要让新中进士们论一论国富与民富。
一般人看到这样的题目,总要站到一方的立场之上,论一论国富与民富孰优孰劣。沈越知道,在这样皇权至上的时代,大殿里坐着的二百多人中,得有百分之九十的人要把国富放在第一位。
他们讨好皇帝的心思是对的,可是这样的争论就是在后世也没有定论,不管是国富还是民富都各有利弊。于是沈越便将这两样利弊一一阐述后,说出了自己的办法:制衡!
以沈越看来,国富固然可以利于统筹,可是以天下奉一人最大的弊病就是怕出自大的君主或昏君。不管是建了阿房宫的秦皇还是穷兵黩武的汉武,修通大运河的隋炀帝或是不务正业的明正德,不都是集天下之富后害天下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