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娶妻如玉_作者:朱大概(539)

2020-01-31 朱大概

    相比起捐官们,冗员们更能认清形势,他们没有如捐官们一样吵闹,只是想知道如果自己经过了一年的培训,会把自己分到什么地方去。

    这个沈越也请当今在小朝会中,向内阁学士与各部尚书们征求过意见,最后大家在当今有意引导之下,达成了共识:这些人,最好的去处就是分到各地做教喻。

    其实现在各地不是没有教喻之职,不过是那些人只管着童生,对百姓是不是识字、能不能读书并不怎么在意。沈越给当今出的主意就是:反正今年秋后,各地作物如何种植的经验就会报上来。明年再验证一年,农书肯定可以编纂成书并一发各地,如此一来农人不认字怎么行?

    正好让这些人去教化农人识字吧。

    “请诸位放心,凡是自愿去做教喻之人,品级不变,如果当地百姓识字率高,还有升迁的机会。”沈越最后给这些人吃了个定心丸。

    可是人家也不是没有脑袋,直接问了沈越一道送命题:“那朝庭是不是还会三年一取士?”

    这个问题别说沈越,就是当今也不敢说不行科举之事。虽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可秀才手中笔,却可以杀人于无形。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给当今扣上一顶“废文”的帽子,那当今就可以与秦始皇媲美了。

    于是又开小朝会,当今对着大学士们又是一番不动声色的引导,最后大家愉快的达成了共识:三年科举取士不变,可是三年后科举的内容会变,进士们的去处也会变。

    说具体点儿就是,明年春闱是来不及了,可是三年以后的科举,却会增加一些考试科目,而不再只以八股文为主。帐目、术数、农耕都会是考试的内容之一。

    不用担心突然增加科目,学子们学不会。当今向内阁大学士们承诺,沈越会优先编纂这三样的参考指导书。就算当今说出参考指导书几个了还挺别扭,可是连林如海都开始同情起沈越来:当今这是把沈越当成牛来使唤呀。

    而日后的进士们,除了一甲之人继续保持留在翰林院直接授官的荣誉外,别的进士都要先去各地,从地方官的助手做起。说是助手,其实行的是原来地方官自己聘用的师爷之职。

    要说沈越对地方官腹诽最多的地方,就是一人上任,要带着什么钱谷师爷、刑名师爷,要是家里再有点儿能耐,连写折子的师爷都会带上。也不知道是那进士去做官儿,还是师爷们做官儿。

    别看师爷们做的事儿不少,他们却只算是地方官儿私人聘用的,银子只能由地方官儿自己出。都说了地方官儿自己家里要吃饭,又得养活着什么师爷之流,还能不变着法儿的捞银子?

    那些被带到地方的师爷们,因为只对地方官一人负责,对地方没有半点儿归属感与认同感,哪儿会替那地方的老百姓着想?帮着自己的主子把银子刮到手,就是他们的最终目的。

    所以沈越给当今的建议就是,以后地方官上任,不许再带什么师爷,直接由朝庭给他配两上管刑事和管钱粮的助手,由朝庭出俸禄,一来能解决三年一科考,选官越来越难的问题,二来也可以相互监督制约,限制一下地方官的权利。

    这个法子一出,内阁大学士们都把目光看向林如海。林如海只能低下头,他倒觉得这法子狠是狠了点儿,可也算是一个解决之道。可是同僚们都用“你怎么找了这么一个女婿”的目光盯着他,他不认怂也不成。

    这绝对权利的好处就是,只要你能说通掌权人,就等说服了所有人。更让沈越欣喜的是,已经有冗员问起,能不能从现在开始,他们也去给地方官做助手。

    沈越告诉他们,想法是好的,可是只有教喻一职,才可以保证他们的品级不变。若是去给地方官做助手的话,只能从八品官做起。所以他们还是自己想清楚的好,就算做了地方的助手,他们也是朝庭命官,不能再与地方官一起压榨百姓自肥。

    那些意动的人,没想到沈越把自己心底那点儿龌龊如此直白的说了出来,纷纷撤了要求去给地方官做助手的申请。不过还是有二十几个人仍要求现在就去给人做助手。

    对这些人,沈越也没为难,请示过当今之后,直接放行:这二十几人本来也不过是从七品、七品官,不想做教喻,宁可借着做助手的机会,早些见识一下地方管理,也好为下步升迁攒些资历。有他们做吃螃蟹的人,三年后春闱,再安排新科进士们到地方任职,就会顺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