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包裹跃下树后,他一把扯下罩在脑袋上的黑布罩,露出了本来面目。
却是‘北斗会’的三当家,江湖人称‘夺命烟鬼’的‘天玑’傅义满。
将包裹内的灰色衣袍换上后,傅义满抬头望向天幕中斗折蛇行的北斗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默默道:大当家,你在辰州时特别交待兄弟传达给我的两件事,我总算都完成了。只是,这一件,不过几句瞎话,却害我奔波数千里,到底为的什么?
琢磨了一会儿,却一点儿头绪也没有,傅义满摇了摇头,取出烟叶揉碎后塞进烟锅头里,点上火,一边吸一边向远处走去。
走出一段后,他忍不住又想:前一阵,大当家一走神,就对着窗外装模作样吟上一句‘愿欲所钦长在侧,三生石上仍驰情。’又是什么意思?莫非恋上哪家姑娘了?
猛吸了几口旱烟,他一拍脑袋,心道:是了。在武陵时,他同我匆匆分手,说是要去见一个人,莫非就是那个姑娘?......算了算了,不多想了,只要不碍着‘北斗会’的事,他那些个风流□自有他自己去操心,我跟着想个什么劲。
想着,他越走越远。
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那根三尺来长,冒着青烟的旱烟枪始终一明一灭地不停闪烁着。
第三部:侠气纵横八千里,豪情来去三界(完)
☆、第1回:韩家公子登五台入寒寺,承信法师收礼金奉陈茶
五台山,在山西东北部的五台县境内,曾是尼泊尔的守护神--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地密教的高僧大德常慕名前来取经学法,交流佛学,因而在唐代时,五台山就已成为了九州佛教的中心,与天竺的灵鹫山角倚相望,同为世界佛教的两大灵山圣地,也被信徒们视为最灵验的菩萨的所在。
五台山上有座灵鹫峰,又名飞来峰,峰上怪石崚嶒,礧砢万状,古木参天,粗藤盘结,洞壑猬集幽邃,冷泉渟渟毖涌。这一切使得它在一片高大恢弘、郁郁重叠的山峦中显得尤为突出。更为奇特的是,峰上山石的颜色也与周围群山迥乎不同,呈灰白色,质地似是白垩一类,实在令人啧啧称奇。
圆照寺,就坐落在飞来峰的峰腰处。
说起圆照寺,颇有些来历,原为普宁寺,始建于元至大二年,其后之所以改名为‘圆照寺’和一位尼泊尔的高僧室利沙有关。室利沙在永乐年间来到京城拜谒成祖,后受成祖所命至五台山进行佛教文化交流。再后来,成祖驾崩,仁宗即位时,他被授予了大善国师之号。大善国师历经三代帝王,直至宣德年间圆寂。当时的宣宗得闻此讯,深感悲痛,为纪念大善国师,他命人建了三座塔,把国师的舍利分为三份,分别存放其中。这三座塔,一座在京西的香山,同时为此塔新建了真觉寺;另一座在山西的太原,由内监同太原府的布政使一起督造;还有一座就在五台山的普宁寺内。正是因为此塔,‘普宁寺’被改名为了‘圆照寺’。‘圆照’之意出于佛教的大乘经典《圆觉经》,经文在衍绎‘圆照’一词时用了‘生死涅磐,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之语。
已是小寒时节,五台山上降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雪不大,像撒落在地的糖霜,薄薄地铺了一层。天光初显,时候尚早,裹了轻裘,系着缓带的韩若壁牵着背驼行囊的白马,从容地走在飞来峰的山道上。
到了圆照寺的山门前,他张目望向这座特有的‘五朝门’,暗自忖道:别家寺庙的山门都只有三个门洞,象征‘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即是佛家所谓通达涅槃的三解脱门,怎的这座山门竟有五个门洞,真是特别。
转头,他发现山门外有家小客栈。
如此时节,前来敬奉檀香、随心布施的香客极少,是以这家小客栈本就门堪罗雀,加之当下时候尚早,店主晨困未消,便连大门也懒得打开了。韩若壁只得叩门而入,寄存好马匹和部分行囊。
稍后,他轻装进得山门。
又行过一段山路,眼见隐于山林中的那座庄严肃穆的寺庙被斜风轻雪拥裹着,别有一种虚无缥缈之感,韩若壁的心头不禁涌起一阵感慨,张口即兴吟道:“流风入名刹,迴雪照山林。区区往来客,”吟到此处,他略一停顿,回首瞧了眼来时弯弯曲曲的山路,才微微一笑,继续道:“碌碌红尘行。”吟罢,他继续拾阶而上。
这时,寺门‘吱呀呀’缓缓开启,一高一矮两个沙弥将一主二仆共三人送出门来。
但见,中间明显是主人之人五十不到的年纪,头戴四方平定巾,身穿赭色大襟棉袍,脸形瘦长,眉目端正,眼皮微垂,颌下留有长须,面上一派豁达。他身后跟着的二人皆是寻常家仆打扮,但黑脖溜粗,骨突肌紧,目中俱敛着精光,单瞧模样儿不仅丁点儿不似操持家务的家仆,而且完全不像良人,倒有几分凶贼土寇的戾气。因此,韩若壁不免多瞧了他们两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