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倒是教人为难。
南宫霁忖了片刻,道这两日李琦也在陈州一带收药材,想他城中应有些故人朋友,不妨将此女带去或给哪个良善人家做个婢女使唤也好。
越凌想来此也是一策,便应允了。
那女孩子闻此甚是欢喜,忙与二人谢恩。
南宫霁想起尚不知其名姓。
女孩子笑道:“我叫篾儿,因我爹是做篾器的!”
看她一脸天真满足之色,南宫霁面上不由浮起几丝怜惜。越凌晃眼瞧见,心内便无端有些不快。
第54章 访灾
陈州城内早已开仓赈灾,然而过了放粮的时辰,却依旧有百姓不断聚拢于府前翘首苦盼。衙役前来驱散,却无人愿离去。人群中不时传出幼童啼哭声与病弱者呻(坑)吟咳嗽之声,教人恻然。
一阵骚动过后,人群让开了一条道,一披头散发之妇人踉踉跄跄奔到前方,抱着怀中的幼童磕头不止,听言乃是怀中孩儿已然饿得奄奄一息,实是挨不到明日了。衙役虽也同情之,然上有明令,过时不得开仓,自也爱莫能助。正是一筹莫展之际,忽有人上前与那妇人低语了两句,妇人便起身随之去了。
天色终是暗了下来,越凌立于窗前似静思。一阵,闻得身后开门之声,便道:“皆安置好了么?”
昭明掩上门,垂手侍立,回道:“皆好了。”
越凌轻叹一声:“那孩子可还好?”
昭明道:“带去瞧过大夫了,只是饿的,喂了些米粥,已无事了。”
越凌颔了颔首,却还唏嘘:“陈州灾情重至此,朕在朝中,竟丝毫不得所闻!”
昭明道:“官家日理万机,想必臣下不欲拿此惊扰天心。况且说来,陈州今日之灾,较之江南大水,却也算不得大祸了。。。”
越凌闻之自不悦:“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却算不得大祸?”
昭明淡然对曰:“当初臣随秦都知出练青州,遇大旱,又有匪祸横行,百姓横死者不计其数,道上处处可见衣不蔽体之枯骨!城中乡下,家家卖儿鬻女,哭泣声不绝于耳!尤今想来,依觉凄惨。”
越凌一时无语。半晌,才道:“那妇人已去了么?”
昭明摇头:“她本乡野村妇,听闻城中放赈,赶来待施,可惜路途遥远,又带了个病孩,因而误了时辰。今日城门已毕,自是回不去了。”
越凌道:“可有听闻她那乡中灾情如何?”
昭明答道:“甚重。”
越凌转头望向窗外,天黑如墨,似有雨意。踱至案前,前日填的那半阙词,一时半阵,自是无心续下了。略一沉吟,道:“南宫霁呢?”
答曰:“未曾见到,听说是带那篾儿出去了。”
越凌喉中轻出一声冷哼,脸色有些晦暗。
南宫霁带着篾儿去了李琦的落脚处,却未寻到人,听闻是下乡去了,只得无功归返。
越凌等至戌时,方见他回来,心中已存怨气,且见篾儿一身新衣,手上尚举着吃食,自是气恼更甚!乃一言未发,便拂袖去了。
南宫霁见此,自也添了一肚子气:自己带着篾儿出去作甚他不问,且先胡乱置气,岂非莫名?胸中郁愤,因而也不去管他,再言时辰已不早,便安顿了篾儿,也自行回房歇下了。
第二日一早,南宫霁起身后不闻动静,以为官家犹在气头,然问过方知,他是带人下乡访灾去了,竟未尝与自己知晓!气恼之下,便也不急去寻李琦了,索性带着篾儿去了市集闲逛。
城外野道难行,官家带着昭明一干人,由那妇人引路,也是历了半日方至乡下。生怕惊扰乡民,官家令侍卫原处候驾,只带昭明一人入村。昭明虽感不妥,然圣意难违,只得从命。
村中看去甚零落。时刚过晌午,却人烟稀少,偶可见道旁衣衫褴褛的村民提着破旧的竹篮在田间地头苦寻甚么,然而可食的野菜野草如今看去也早成了稀物,人人脸上皆透着难耐的焦灼与苦涩。
道旁的沟渠早已干涸开裂。越凌正欲过去田间一走,忽而不知何处冒出一半大孩童,慌慌忙忙一头撞到他身上,猝不及防,越凌一个趔趄,幸好昭明眼疾手快,将他扶住!再看那孩童,却已坐倒在地,手里的篮子翻滚一边,青黄的野菜洒落四遭!
孩童不及哭闹,跪坐起身便去捡菜!然为时已晚!这野菜此时竟如香饵般招来了一干抢夺者,数个一般大小的孩童瞬间聚拢过来,出手抢拾地上的野菜!不出片刻,那本为数不多的野菜便教争抢一空!不顾原主的苦苦哀求,众孩童拿着这意外所得一哄而散。那孩子看着篮中仅存的几株枯黄瘦小之物,顿时嚎啕起,上前抓住越凌的衣襟不松手,口中直嚷“还我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