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苦心教诲,王敦虽不完全认同,但是也不好直接反驳大哥的意思,闹得兄弟出矛盾,说道:“虽如此,也要防着他们点,先免去他们的官职,把我们自己人安插上去,给罢官的人戴罪立功的机会,将来若有功,向我们王家表示臣服忠心,我再给他们官复原职便是,否则,我初当宰相,如何立威?自是要赏罚分明才是。”
王导一直搞政治经济,圆滑世故,不得罪人。但是王敦是搞军事的,他会打仗,他就用军队赏罚分明那一套去当宰相。
两人互相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但是又无法说服对方,最后只得互相妥协,王敦承诺不杀他们,但是要先把罢官。
王敦拍板,王导不同意也没办法,官大一级压死人啊,如今王敦是宰相,他只是个尚书令。
就这样,王家兄弟定下只杀几个重臣大官,其余全部赦免——但是要罢官。
在杀头名单上,王敦把周顗的名字写上去了,写完之后,还给王导过目,王导看着周顗的名字,觉得有些惋惜,他毕竟是江东的名士,平日两人关系还挺好,可是王导又想起那天他在台城草席请罪时,拜托周顗为他求情。
当时周顗默不作声的进台城,没有理会他,出台城的时候,周顗酩酊大醉,还说“杀了王敦这个乱臣贼子,口袋里会有个斗大的金印!”
王导心想,你为了升官,要杀我堂弟,不肯为我求情,你的地位又高,属于“首恶”,若不杀你,我无法服众啊。
王导虽惋惜周顗才华,也没有要王敦赦免他。
结果,王导王悦父子在尚书台整理他们王家人辞官戴罪时期混文书的时候,意外发现周顗为王导求情,求皇帝只杀王敦,莫要连累琅琊王氏其他族人的奏疏,这才明白周顗那句话的本意:放心,你没事,只要你平乱杀了王敦,你的丞相金印还是会回到你的口袋的。
王导当即拍案而起,“快!去石头城南门外,阻止行刑,救下周伯仁。”
伯仁是周顗的字。
王悦看到了父亲手中快要捏成团的奏疏,连忙骑快马赶到石头城,然而,还是晚去一步,王悦到了石头城时,周顗已人头陆地,尸首两处了。
王悦把噩耗告诉父亲,王导当即跪下大哭,“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呜呼哀哉!” 王导是个绝无仅有的权臣,他不嗜杀,从来不用杀戮的方式去达成目标。按照他的行事风格,除了刘隗,他谁都不会杀,但是王敦要除掉另外几个重臣,他开始丧失原则,半推半就同意了,可谓是“晚节不保”。
他误会了伯仁,失去了伯仁,他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他而死,对王导的自信和一直以来宽容的为官原则都是巨大的打击。
王导开始自我怀疑:难道我一开始做错了?如果我不故意纵容先帝和刘隗,故意通过《放奴法》,让他们惹怒所有士族,众叛亲离。
如果我不为了控制朝政,把所有兵权都交给堂弟王敦。
王敦的性格冲动执着,谁都劝不动,他认定要做的事情,连我也无法改变。
如果没有这一切,伯仁就不会死的这么惨……
王悦见父亲一下子苍老了十岁的样子,很是心疼,说道:“我这就去为周伯仁收尸,将他好好下葬。他的家人我也会好好安顿。”
“不用了,我亲手去做。”王导按着案几,站起来,“你去尚书台,那里还有许多我们没有看完的积压奏疏,万一里头有类似伯仁的官员呢?明面上与我们疏远,暗地里却为我们求情,我不希望再看到第二个伯仁掉脑袋。”
王悦遵命,但是看着老父亲这幅模样,怕他伤心过度,就把二弟王恬叫过来,“你陪着父亲去石头城南门,给周伯仁收尸。”
王导一见浪荡二儿子就恼火,“不用你陪,我不见到你,还能多活几年。”
王恬命车夫下来,一屁股坐在车辕子上,“我也不想陪,我只是个驾车的。”
王悦当然知道父亲和二弟关系水火不容,但是父亲现在不是丞相了,状态低迷,万一被小人轻视了,对父亲又是一桩打击,干脆把王恬支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