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不服_作者:天堂放逐者(562)

数量都很正常。

什么药材日常耗损快,什么地方的人容易得什么病,墨鲤一清二楚。

拿着这本账册,墨鲤看不出任何问题,孟家就是普通的药材商人,留下一小部分卖在当地,大多数则是转手运往北方。

“陈家、孙家、还有这个慈安堂,都去看看。”

如果那边也有跟孟家同样数目的入账记载,孟家就没什么问题。

“那暗册?”

“没时间慢慢找了。”

刀客已经被他们抓了,墓地也被掀了。

还怕什么打草惊蛇,草都快拔光了,蛇马上就会来。

“天亮之前,确定药材是哪里流出来去的。”

伙计咂舌,查消息的事儿他没少做,这么紧却是第一回 。

而这两人找线索的方式跟他们风行阁也不一样,他们第二个去的是孙家商行,这家是专门做倒买倒卖生意的,药材不在本地出售,在闰县也没有宅子。商行里卖的是粗布糙米,从村里收上来的货物,量大便宜。商行开在闰县最宽的一条街上,门面连着一共五间铺子,这会儿里仍有人蹲着守夜。

孟戚撒出去一把小石子,很快没打瞌睡的人也因为被点了穴道昏沉不醒。

铺子里没有账册的踪迹。

甘泉汤的伙计还准备去撬库房的门,孟戚伸手把挂着的大铁锁扭断了。

伙计望着扭成麻花的锁咂舌。

这可是生铁,实打实的玩意。

“为什么先来这家?”孟戚好奇地问。

“直觉。”

墨鲤没说从风行阁的资料上看,剩下的三家里孙家的嫌疑最小。毕竟孙家都不在本地卖药材,只是通过这边中转货物。

孟戚推开库房的门,里面几乎是空的,只有角落里堆着一些布袋。

“菽、麸皮、陈米……”

墨鲤挨个看布袋里的货物,孟戚则在库房里踱步。

检查墙角、砖缝,以及地下有无异样。

这黑漆漆的,库房里又闷得慌,伙计什么都看不见,正在心里嘀咕,忽然听到孟戚脚步一顿,像是发现了什么。

“大夫!”孟戚从缝隙里捡起一截短细干枯的枝条,颜色泛黄。

伙计只能勉强看到孟戚拿了个东西,想要分辨极难,因为太小了,还没指甲盖长。

墨鲤却稳稳地接了过来。

先是放在鼻尖轻嗅,再掰开来细闻。

孙家倒卖药材,库房地上有散落的东西倒也不奇怪,可是这个库房实在是过于简陋,药材基本要存放在阴暗避光的地方。这里乍看很符合标准,秋天冬天来看还好,现在人一进来就能觉察到不对。

密不透风,又破又差。

即使是中转倒卖,也不可能是名贵药材。

偏偏孙家的生意像是做得很大,铺子暂且不说,从孟家的账册看,孙家经常从他们那边采买一些常见的药材,每次都是三百斤起。

孟戚转头问甘泉汤的伙计:“孙家是什么来路?”

“也是北地的人,倒不是太京雍州那边,据说还要更北。”

“据说?”

“孙家对外称管事的是分支庶脉,平常连个名号都不报,却又像是有点门路的样子。这样的人家,不是权贵世家的仆役给主家赚钱挂,就是世族里背着族中偷偷摸摸置办的产业,干活的人都是外面雇来的,对主家一知半解,探不出名堂的。”

墨鲤用手指捻了捻孟戚捡到的枯枝,皱眉问:“可是燕州、冀州,甚至幽州那边的口音?”

伙计唬了一跳,意外地望向墨鲤,差点以为墨鲤又发现了什么东西。

“是,押车卖货的人还有管事儿的,都是那边的口音。车队里也尽是西凉、党项的羌人!”

楚朝强盛的时候,太京城内经常能见到外邦人,有些是来做生意的,有些则是被商队带过来的部落奴隶。几十年后,齐朝乃至江南的权贵世族依旧保留着蓄养胡姬的习惯,盐商更是喜欢随身带着一两个昆仑奴彰显派头。

倒是西凉国覆灭后那边的党项羌人大举流入关内,经过两三代人,除了长相还有点差别,其他跟汉人没什么两样。又因为没有土地,不会种地,给镖局车行养马,在商队做趟子手车夫的特别多。

这种情况,在北地来的商客里十分常见。

“孙家上一批货,是什么时候路过闰县的?”

“这……大半月前吧。”

伙计迟疑着,拼命回想。

风行阁虽然搜罗消息,但也不是什么事都会注意,毕竟人手有限。

伙计脸色有些难看,大概觉得跌了风行阁的名头,如今时间有限,他又实在想不起具体的日子,只能干巴巴地解释道,“总之不超过一个月,咱家汤池在闰县很有名气,那几家商队每次经过,管事的都会光顾甘泉汤。孙家商队冬天不露面,春秋时节来得多些,跟别的北地商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