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道见过明府君!”冯道拱手见礼。
孙县令瞪了两个衙役一眼,转头看着冯道,脸色立刻好了很多,和蔼的说:“你来了。”
冯道拿出书,双手呈给孙县令,“前日借了明府君的孤本,昨日刚好读完,今日特来还书。”
孙县令拿过书,笑着问:“今日可还借书?”
“今日学生不借书,不过有一事想请教明府君。”冯道恭敬的答道。
“奥,什么事?”
“事情有些重要,还请府君让进府一叙。”
“那你跟本官来吧!”孙县令转身朝后院走去,冯道忙跟上。
孙县令一家就住在县衙的后院,因冯道经常来,孙县令也没带他去见客正堂,直接带他去了书房。
两人在书房坐下,孙县令就问道:“你想请教什么?”
冯道靠近孙县令,低声问道:“学生想问一事,义昌节度使刘守文最信任的幕僚是哪几人,其中谁最爱惜名声?”
作者有话要说: 注:①明府君:唐朝对县令的尊称。
②唐朝末年大臣都是神级逃跑健将,原因:不会逃跑的死了。唐朝皇帝从唐玄宗开始,那就是跑神转世,一遇战乱、农民起义、兵变……二话不说立刻逃跑,而且唐朝皇帝跑得特别自私,为了不让叛军追上,逃跑从来不通知大臣百姓(带人多了累赘),所以一遇兵祸,大臣(尤其是文臣)百姓一**死,本文第一章就是黄巢之乱时,唐僖宗独自逃跑,导致整个长安被杀大臣百姓达八万人,而且别以为他只跑了一次,他跑了三次,也就是光他在位,大臣就死了三批,其中还包括宰相,所以不要奇怪唐末和五代的大臣为什么忠君思想这么低,实在是当弃子当着当着就习惯! “你问这个干什么?”孙县令眼一凝。
“学生知道打探这些于礼不和,只是学生昨日被使君二公子聘为掾属,派去沧州转运粮草……”
“什么,你被二公子聘为掾属,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冯道说完,孙县令就急急问道。
冯道将昨日的事详细的给孙县令说了一遍。
孙县令听完,抚着胡子皱眉坐在位子上。
昨日使君二公子因和其兄争吵跑来景城的事他是知道的,毕竟他是景城父母官,治下任何风吹草动都瞒不过他,只是对方很快就跑瀛洲主城玩乐去了,所以他也乐得当作不知,谁想到对方居然顺手把他治下的良才给聘了,这要聘的是别人,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可偏偏是冯道。
“嘶”孙县令不小心扯到自己一根胡子,忙放手。
他还真没法不管,要不他咋给闺女交代啊!
孙县令于是咳了一下,说道:“刘守文自主政沧州以来,素以礼贤下士闻名,这沧州及附近几州的世家名子,几乎被他聘了个遍,只是只有沧州城内的两大世家吕家和孙家,分别派了两位名士受了聘,一位是吕衮,另一位是孙鹤,所以刘守文极为信任两人,沧州城内一应大小事物全部托付两人处理。”
冯道听了,差点笑出声来,他家县令实在厉害,句句听着是在夸那位大公子,却将沧州城内的现状和那位大公子损了个遍。
什么礼贤下士,不就是想得到那些世家的支持么。
什么只有沧州城内两位世家派人受聘,不就是别的州世家他压根请不动,而沧州两位世家,只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什么城内一应大小事物全部托付两人,听着好像是信任,其实不就是孙、吕两家反而把这位大公子架空了么。
他家县令,真是深得官场语言之精妙!
“不知孙、吕两位大人秉性如何?”冯道心里有数,轻声问道。
孙县令抚了抚胡子,“孙鹤沽名钓誉、吕衮面慈心狠。”
冯道起身,对孙县令行了一礼,“学生谢明府君赐教!”
孙县令抬了抬眼皮,“你将去沧州,人生地不熟,可用本官名帖?”
冯道又行了一礼,“学生多谢明府君爱护,若是需要,学生会来求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