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不想死_作者:衣青箬(385)

2020-05-25 衣青箬

    顾铮斩钉截铁地道,“臣以为,此事的根本,也不在那些桑农们身上。单纯的严惩或是放纵,都毫无意义,反倒让人以为朝廷无人,只能进退失据!”

    他句句话都在反驳贺卿,众人都听得心有戚戚,心知继续这样下去,两人只怕又要吵起来,最后不欢而散,于事无补。所以参政知事张安国连忙出声道,“那不知顾相以为,此事的根本在于何处?又该如何处置?”

    “这就要问江南的官员了。”顾铮锐利的视线在殿内一扫,“百姓们平日里如一盘散沙,难以凝聚。如今却齐心协力,此事明显有人在幕后组织推动,试问,谁能在江南掀起这样大的风浪?”    江南人口稠密,近年来更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其中,大概占整个大楚总人口七分之一左右。

    可是这浩如烟海的人群之中,能够在江南掀起这种风浪、挑唆民众闹到官府衙门的,数量绝不会太多,都是能数得出名字的存在。除了各级官员之外,也就只剩下那几个大户了。

    责任必然由其中一边来承担。

    所以顾铮这番话一出口,众人都安静了下来。

    做这种事,对官员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惹来麻烦,自然不会是他们,所以就只有一个答案了。这一点,别人或许不明白,但身处江南、耳目灵通的他们必然很清楚。

    但看送上来的奏折,大部分人态度暧昧含糊其辞,多少都有点儿将责任推到普通桑农身上的意思。至于真正在背后推动这一切的人,半个字都没有提到。

    其中的态度,已经十分明显了。

    而顾铮这番话,无疑就是逼他们做出选择。要么把人揪出来,要么就自己背了这个黑锅。想把事情推给朝廷,自己从中脱身,哪有那么容易?

    顾铮连贺卿的面子都补给,咄咄逼人,把话说到这份上,其他人自然也不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

    “既如此,就责令江南官员详查此事吧。”最后,姚敏主动开口道。

    “把这些奏折也都给我送到江南巡抚衙门去,告诉他们,若是管不了江南的事,就给我滚回来,让别人去管!”贺卿道。

    众人低头应了,没人敢看她的脸色。虽然这件事情并不涉及各自的立场,但是大长公主和顾平章在朝堂上的争执很显然已经成了惯性,不管什么事情,都得分个高下。这一次是顾铮占了山风,贺卿的心情必然不会好,谁都不愿意去触霉头。

    至于因此被迁怒的江南官员们,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每个人都目不斜视,所以也没有人注意到,贺卿和顾铮的视线在空中对上,并没有燃起火药味,而是露出了一点默契的笑意。

    表面上是争执成了惯性,但实际上却是他们总能默契地互相配合,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件事情。一开始是有意为之,但久而久之,两人惊讶地发现,这样一来,竟有查缺补漏之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疏漏,于是争执才成为惯例。

    既能让众人以为他们关系不睦,又有这样的好处,何乐而不为?

    不过,也正是因为朝堂上没有停止过争执,所以私底下,两人的关系反而更加亲密了。大抵因为彼此都很清楚,这些争执是为了政事,该发作的都在明面上说完了,反倒更能互相体谅。

    这并不代表他们之间的关系融洽得没有任何问题,只是遇到问题,他们都愿意讲道理,互相说服,最终达成共识。

    譬如这两日,两人回家之后就总是因为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安排而起争论。最过分的是有一天贺卿在梦里做了一份精妙的计划,惊醒之后,她怕等天一亮自己就忘记了,于是将顾铮也叫了起来,非要用自己在梦里得到的灵感说服他。

    但也许就是因为这种相处方式对彼此来说都是良性的,能够互相促进,所以这段感情也始终不曾褪色,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深厚,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默契。

    ……

    江南诸事并没有超出预料。在自己承担责任或是抓出罪魁祸首的选择之中,官员们毫无疑问选择了后者。

    而掌控绝对力量的官府一旦下定决心做什么事,就算是蓄养了不少家奴,在本地势力庞大的大户们,也是吃不消的。甚至因为彼此之间的了解,他们很快就被拿捏住了七寸,只能任人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