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政喻文兴那里回来后,贺书渊便和霍荣钧一起回了淮安府。
路上,霍荣钧听说贺书渊要去国子监读书,也马上表示,自己也要去国子监读书,继续跟贺书渊做同窗。
以前他自己不争气,在京城总是闯祸,才被老侯爷,送到了松山书院,这回,他改邪归正,秋闱高中了,也算是给自己和侯府,挣得了脸面,而且国子监的教学水平,肯定要比松山书院强,还有贺书渊从旁帮衬,老侯爷断没有再不让他回京的道理。
贺书渊其实心里也是这样想的,不提他们两人之间的友情,就冲勇毅侯府,对他的帮助,他也不能辜负了人家的期望,自然是要把霍荣钧带在身边,让他好好读书的,既然霍荣钧主动提起,贺书渊自然没有不应的道理。
两人回了淮安府,霍荣钧直接回了松山书院,贺书渊却是先回了家里。
他得了此次秋闱的解元,这个消息,已经传了回来,是知府殷志修亲自派人,来家里通报的,贺夫人初时根本不敢相信,那可不是只有七、八百人参加的府试,而是足足有七、八千人参加的秋闱啊!
直到见到贺书渊,从他口里,又再三确认了好几遍,看了官府的文书,贺夫人才终于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她抱着贺书渊嚎啕大哭了一场,好似要把夫君贺廷卿去世后,这几年所有的痛苦和委屈,都通通发泄出来般。
儿子竟然这般出息了,夫君贺廷卿知道了,也一定会开心得不得了!贺夫人抱着贺廷卿的牌位,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正屋里,直到第二日,才红肿着眼睛走了出来,神情憔悴,而又高兴的张罗着,让人准备接待过两日来贺喜的人。
妹妹贺书琪,也是激动得连哭再笑,连带着刘嬷嬷和梅香、又竹几个,也是止不住的掉眼泪,也就是初一,长大些年纪,又在外面历练了段时间,虽然也高兴疯了,可到底还是控制住了自己,没有哭哭啼啼的,只是一个劲抱怨,贺书渊没将他带在身边,没能亲眼去看看,少爷高中的秋闱大榜,倒是把贺书渊弄得哭笑不得。
这边,贺书渊前脚刚到家,那边,后脚知府殷志修就派人来,将他请了去。
这次秋闱,不仅解元,是他们淮安府的人,给他挣了老大的脸面,而且所有高中的一百七十名举人中,淮安府竟然有五十六名之多!
对于南直隶辖下十四个州府,平均每个州府,十几名的名额,和往届秋闱,淮安府平均不到二十名的中举人数来说,这个数字,委实是太过惊人,光这一项,知府殷志修年底的考核,就足以评得上一个优秀,并且创造了记录,甚至说,留名史志也不为过!
而这一切,都是贺书渊带给他的!因为贺书渊力主办理松山书院校报,掀起了淮安府学子们,对时务的关注和讨论,时务策论水平,突飞猛进,此次秋闱的经义题目,又太过诡谲,让大部分学子的发挥,都差不太多,所以淮安府的学子们,就凭着时务策论,脱颖而出,才造成了如今这样的局面,让知府殷志修,怎能不欣喜若狂,对贺书渊,又怎能不感激赞赏!
在知府府被知府殷大人,又好好夸赞了一番的贺书渊,带着知府殷志修赏赐的满满一车的东西,刚刚回到家,还没等歇上一会儿,就又被松山书院的山长路远行,给派人叫了去。
路远行捧着那篇“子曰”的策论,爱不释手,刚刚见到贺书渊,便十分欣喜的将他拉坐在自己身边,告诉他,他的这片“子曰”的策论,现在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在文人骚客中,备受推崇,甚至有大儒,亲自给他的这篇文章做注,更坐实了贺书渊是文昌星下凡的传言。
松山书院在此次的秋闱中,不仅出了贺书渊,这个文昌星转世的解元,还同时高中了三十七人,无论是在淮安府,还是在整个南直隶,都是独占鳌头,出尽了风头,松山书院和路山长的名声,也俱是水涨船高,一时间,风头无两。
这一切都是拜贺书渊所赐,路远行和陪坐在一旁的曹教谕,看着眼前,这个芝兰玉树般,面对盛誉,仍然泰然自若的俊朗少年,心中感慨,谁能成想,当初那个连秀才都不是,靠走后门进来的白身,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竟然已经成为了名满天下,有着文昌星转世之称的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