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_作者:放鸽子(171)

2020-07-10 放鸽子

    他们也顾不得数陆辞这已经写了几页、或是猜他已做了几篇了,赶紧重整思绪,只求好歹赶上一点进度。

    偏偏陆辞停笔,完全不是因为思路堵滞之故,纯粹是为了稍微活动了一下为微感酸软的十指。

    再昂首灌了几大口蜜水后,就神采奕奕地再度开工了。

    一晃眼,三个时辰过去,他竟已只剩下最后一篇策还没动了。

    前几篇的长度,多在三千到四千字左右,最长的论也不超过五千。

    现时间充裕,他又特意将最喜欢的那道命题留到了最后,便决定不再跟强迫症一样刻意让每道策的长度都保持接近,而要尽情发挥,多写一些也无妨,便叫它成压台之势。

    才在这难以言喻的压力下憋出一论一策的蔡齐和庞籍:“……”

    饶是好脾气的他们,此时也被嫉妒激起几分暴戾来。

    他们艰难地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了会儿不平衡的心态,再缓缓地吐了出来。

    不然的话,真想一砚台砸到这没完没了的小解元的脑门上。

    作者有话要说: 蔡京和庞籍:你是魔鬼吗?

    因为解试和省试内容大致一样,我就不重复科普啦!

    1.《刑赏忠厚之至论》出自嘉佑二年,苏轼所考的那场省试的题目。

    2. 倒数第二是压轴,倒数第一是压台。

    今天注释居然只有这么两条!简直美滋滋

    赶紧求一发作者收藏(只要网页上戳一下我的作者名,或者APP进入这篇文的文案页后,上点一下右上角作者专栏的圆圈圈,就可以进入我的作者专栏界面了。请点一下收藏好不好呀!)

    主要是,我虽然每天去看,但它已经很久没怎么动过了QAQ 厚着脸皮求一下。    等漏壶里的水银走完,知贡举刘筠便自帘后走出,扬声宣布省试第二场结束。

    在监试官逐个将卷子收上时,竟出现了好几位因还未完成策论、而深深感到绝望的举子,不顾一切地攥住试卷一角,苦苦哀求对方,求让自己再补上最后一个字。

    莫说对方是不是真只补一个字,一旦开了这不合规定的先河,以后哪还了得?

    别的不说,可还有无数在眼睛在边上盯着看呢。

    铁面无情的监试官,只冷笑一声,严声呵斥了对方,勒令其即刻放手。

    就当着这个泪流满面、哀嚎不断、神情写满了不甘心的举子的面,他将那哪怕只是粗略一看、就能瞧出好些处涂抹错的卷纸给强行扯走了。

    还有不知死活,一昧胡搅蛮缠的,他更不客气,径直让虎视眈眈的巡铺官将人拖了出去,再收走试纸。

    却还有人趁此骚乱,用身子作遮掩,赶紧提笔补上几字,但无一不被坐身边的其他人检举上报。

    这些的下场就更糟了:卷子悉数收上,但无论评等如何,都算作废,之后是否追究殿举罚铜,则暂还不知。

    如此严惩,自是起到了杀鸡儆猴之效。

    直让还心存侥幸,跟着蠢蠢欲动的众人看出主司不容姑息的态度,纷纷消停了。

    陆辞将这些人反应的尽收眼底,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是难得地有些茫然无措。

    这些人做得……真的和他的是一样的策论题目吗?

    平心而论,时务策的难度顶多算个中等,尤其这回主司所出的那四道,无一不是曾在朝中掀起一段波澜的大事。

    即便是闷头读书之人,也将略有耳闻。

    况且举子笃学业文,便是未来的官员,既要为国为民的福祉打算,怎能对政事漠不关心呢?

    在明知策论可能以时务为题的情况下,就更不该对外事不闻不问了。

    想当初朱说手头只稍微宽裕,就自发地买小报来读。

    时务策跟经义子史策相比,破题简单,发挥空间还极为广泛,使证时也不似死板的经史子集策那般讲究严谨。

    哪怕用当朝往事做例,也不属犯禁,只要有理有据,清晰明了,不犯引证讹舛、辄用野史、杂说的忌讳即可。